1983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了两年访问研究员后,倪光南决定回国。目睹了中国在计算机产业上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他心急如焚,寝食难安。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水平并不落后,当时只有美国、英国、苏联、法国和中国这几个大国能自主设计制造计算机。1961年,刚刚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的倪光南,就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的设计。这也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可是,在晶体管问世之后,计算机也很快就进入了芯片时代。计算机以指数级的速度更新换代,而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隔绝,国产计算机的性能已经与西方国家有了天差地别的差距,几乎是要从零开始重新起步。
在国外的工作经历,让倪光南对西方高技术企业有了认识,同时也熟悉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微处理器和C语言技术。他决心将联想式汉字输入成果做成一台实用的汉字微机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利用上下文的关联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为此自己掏出几千加元买了够研制几台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器材带回国。不到一年时间,他主导的“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就正式推出,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随后,为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倪光南应柳传志等人邀请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如今全球第一电脑大厂联想集团的前身。倪光南接受邀请时提了三个条件:不做官、不接受采访、不出席宴请,他想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研发上。倪光南开发的联想汉卡在头三年就为公司创造了上千万元的利润,联想集团的“联想”二字也是从联想汉卡而来。倪光南还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确立了联想公司延续至今的核心业务。1994年,倪光南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可是,科学家出身的倪光南个性过于耿直,对于公司的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当时流行管理层持股,联想也贷款借给高管用于持股,这样的操作可以提高管理层的积极性,可也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于是倪光南就举报了这件事,但中科院调查结论是“没有发现个人有违法违纪问题”。今天的倪光南也认为他当年“也许应该灵活些……但我做人有原则,原则有时候很难灵活,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掌握,这可能是我这个年纪的知识分子的缺陷”。
此外,关于联想的发展战略,倪光南和柳传志也意见不同。两人分别主张走“技工贸”和“贸工技”路线,前者注重研发技术,后者重点推销产品。1988年以来,联想自主研发了5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并成功地应用于汉卡、微机和汉字激光打印机。倪光南还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在上海成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同时,中国通信产业方兴未艾,倪光南主导的程控交换机事业部已成为联想集团第二大部,仅次于杨元庆领导的微机部,并计划升格为子公司。然而,身为企业家的柳传志认为倪光南做的项目太多,联想的能力跟不上,技术无法变成钱。特别是研究芯片投入巨大,企业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风险。
倪柳矛盾激化,曾经生死相依的朋友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1995年6月30日上午,联想集团六层会议室,56岁的倪光南被解除了总工程师和董事的职务。柳传志在随后的发言中声泪俱下。倪光南则镇定自若,他说:“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大目标(科教兴国),而内心感到全心全意为了这样一个大目标工作,永远是最幸福的人。”
离开联想的倪光南加入了方舟科技。他没有领取方舟科技的薪酬,也拒绝了股份,只要了战略市场部副总裁的职务,然后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政府打交道,为方舟争取到关键的资源:包括“方舟3号”获得政府补贴1500余万元作为研发经费;政府下的几万台内嵌方舟芯片的网络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由服务器来集中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其电脑终端对操作系统和芯片的要求较低,从而能够绕过Wintel联盟。网络计算机有点类似于云计算,只不过后者有较大弹性、更强调分享并更具规模效应。订单;为方舟芯片开发配套软件的8000余万元政府补贴。可是,捞够钱了的方舟创始人李德磊却说不干就不干了。他赶走了倪光南,中断方舟芯片的研发进程,一边说没钱做芯片,一边却投了3000万元去建方舟大厦,还声称:“中国真正赚钱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房地产。”
即使被人利用和驱逐,倪光南仍然不改初心,全身心地为整个中国信息产业及国家自主创新奔走呼吁、摇旗呐喊。比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降低增值税率,基于Linux发展自主操作系统,政府采购必须支持国产软件……特别是中国要发展自主操作系统和中央处理器,他认为这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也关系到电脑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他一直有个梦想,中国能够用自主研发的芯片加Linux操作系统,来替代微软与英特尔联盟对个人电脑市场的垄断。
联想解聘倪光南后,即宣布永久废除“总工程师”一职,并将倪光南力推的芯片、交换机等项目悉数下马。在柳传志决定选择“贸工技”商业模式的那一刻,联想就已经奠定了此后的发展道路。
2004年12月,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这成为联想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当时,联想营业额仅为30亿美元,全球个人电脑销售额排名在10名以外。而曾经击败苹果电脑的蓝色巨人IBM,其个人电脑营业额高达130亿美元。不过,联想的年利润有2亿多美元,IBM则相反,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被收购之前已产生了2亿多美元的亏损。个人电脑刚问世的年代,IBM的业务重心仍在企业级的商用电脑,对技术含量低且前景不明朗的个人电脑并不太重视,而且还迫于政府反垄断的压力要将业务开放。没想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脑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商品,这个市场一下子发展起来了。为了同微软竞争,技术实力强大的IBM推出了连比尔·盖茨都宣称是“90年代最好的操作系统”的OS/2,但无力挑战已建好生态壁垒的视窗系统,而且其他电脑厂商还视IBM为竞争对手,不愿意采用OS/2系统。结果,曾经是计算机代名词的IBM,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个人电脑领域沦为亏损的组装商,Wintel联盟则飞奔在阳光灿烂的大道上。对IBM来说已经成为包袱的个人电脑业务,在联想眼中仍然是奇货可居的宝贝。
这场“蛇吞象”的新闻震惊了整个信息产业界,也引发了业界对“联想能否消化得了”的质疑。联想对IBM个人电脑部门的整合也确实不顺利,文化冲突、高管离职等问题让联想焦头烂额。这项收购所付出的巨额资金,让联想在随后的5年内背负较大的财务压力,业绩也持续下滑。到2009年初,联想已出现了近亿美元的亏损。
毋庸置疑,巨大的收购风险让联想如履薄冰,连已卸去董事长一职的柳传志也不得不重出江湖,再扛大旗。联想把海外运营和开发部门逐步迁回中国,采用中国的高效率管理和服务平台,极大降低了成本和费用,终于不再亏损。2011年,联想的营业额达到216亿美元,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排名第二。其中,ThinkPad系列占到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的1/3,北美地区渗透率也从5%上升至8%。ThinkPad从一个在IBM手上亏损的品牌被联想运作成为净利率1%~2%的盈利部门。
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让联想尝到了甜头,发现这是一条迅速做大的捷径。自己去搞研发和建品牌多辛苦啊,哪有并购来得轻松?方舟芯片的惨败似乎也证明了倪光南要做芯片的决定是错误的。
联想的并购战略绝对不能说是错的。
一方面,不管哪个产业,其发展路径一定会从市场竞争阶段走向垄断竞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规模优势决定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终市场上仅会剩下少数几个玩家。已经发展成熟了的个人电脑产业,正是到了应该大规模并购的阶段。
另一方面,由于人力等成本的提高,发达国家会将中游的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下游的营销环节,则视自己的竞争优势做有选择性的保留,比如IBM把电脑品牌ThinkPad一块甩卖了,而苹果电脑的iMac则至今长盛不衰。至于产业上游的研发和核心零配件环节,发达国家往往会牢牢控制在手中。
联想抓住机会,在个人电脑产业走向成熟之际全球扫货。2011年1月,联想斥资约1.75亿美元与日本电气合资,联想持股51%。联想在日本个人电脑的市场份额一举上升到25%,超越富士通、东芝而攀升至第一位。6月,联想以约3.4亿美元收购德国消费电子厂商Medion AG 37%的股份,随后又通过进一步收购成为控股股东。这项收购给联想增加了约20亿美元的营收,并使其在德国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一倍达到14%。2012年9月,联想以大约1.5亿美元收购巴西最大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的CCE,又增加了8亿美元营收。联想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核心市场都完成了布局。
2013年,联想终于击败惠普,登上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第一的位置。然而,惠普此后又一度超越联想。怎么办?是的,你猜对了,联想连续收购日本电气剩余持有股份的90%和富士通51%的股份,将其在日本个人电脑市场的份额提高到40%。2019年第一财季,联想的个人电脑销量以2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相当于全球每卖出4台个人电脑,就有一台隶属于联想旗下品牌。
看似业绩漂亮,但联想的市场地位相当脆弱。联想成为行业霸主不过是通过全球并购获得市场,再凭借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获得规模效益,并未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联想在内的全世界个人电脑,“芯”与“魂”都被Wintel联盟绝对垄断。在Wintel之外,只有苹果的操作系统和超威半导体的处理器还能生存,但苹果和超威半导体也是美国企业,而且也都实现了与英特尔或微软的兼容。也就是说,联想的命脉是被美国给牢牢捏在手里的。2018年,微软和英特尔的利润分别是166亿美元和211亿美元,而联想仅有可怜的6亿美元,从这个简单的比较中,我们就能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