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场景化品牌策略

二、场景化品牌策略

 

什么样的品牌和产品最好卖?就是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购买和消费,居然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做品牌和产品的终极梦想。

那么,小品牌怎么才能有机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购买和消费呢?这里就要提到场景化的品牌策略。在移动互联时代,品牌不需要被策划,只需要融入场景、融入生活,最终引爆消费。

关于场景,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场景应用”,如在手机上做一个H5页面,大家看着好玩、新颖、有逼格,其实,这还是术的层面。

在场景时代,产品维度,产品即场景的解决方案、流量也因此场景化;价格维度,基于场景的分享即获取,同时包含分享成本和信任溢价;渠道维度,跨界即连接,连接无限可能,场景引爆品牌。

人们越来越愿意为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付费,这对传统电商的价格敏感性是致命一击。

 

产品(品牌)的场景体验

比如,简单的咖啡,置于不同的场景诉求,就可以衍生花样繁杂的新产品。咖啡+商务,是星巴克、COSTA;咖啡+闲聊,成了漫咖啡、咖啡陪你;咖啡+图书,在字里行间、雕刻时光;咖啡+思想,就是方所、单向空间;咖啡+方便,就是连咖啡。

比如,近年炒得很火的高端水市场,为什么少有成功的品牌呢?

核心原因两个:一是根本没有解决品牌价值;二是没有找到顾客购买的充分理由(场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喝)。

单纯的产地包装很难让消费者掏腰包,需要找到功能+场合(场景)、功能+解决方案,这将是成功的开始。如果一定要有故事、文化和精神底蕴,那就需要很长时间去沉淀了。

这个道理,对很多产品都有启发,如红酒、果酒,都是没有解决消费场景的问题。

 

创意和内容

再好的模式和策略,如果没有创意和内容去支持也会索然无味。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一个好的创意,可以速度流传开来,引爆品牌。

如菲律宾一家廉价航空公司联合旅游公司在香港做的“雨代码”。下雨的时候,街上显示一个二维码,大家好奇的去扫一扫,看到手机里的蓝天白云,顿时心情大好,赶紧预定一次游行,顿时这款旅游产品的销售量增长了37%

 

跨界融合

在同一个行业,要想出来全新的、好的东西,已经很难,因为思维已经受限、固化,被困住了,但跨界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互联网造成了不同行业的多点连接和时间的碎片化。其实,消费者的每天都是由不同的场景组成和贯穿的,只要我们留心和留意,就会产生许多跨界的合作。

在目前国内移动互联占据领先地位的,无一不是构建场景的高手。陌陌之所以能够在微信的重重包围下杀入华尔街,最本质的原因是他帮用户构建了一个和微信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交友的场景——约炮。小米在建立自己智能硬件帝国的同时,也无时不忘构建一个用户能用小米手机进行各种操作的场景。腾讯游戏的成功和其重视社交场景的建设对游戏性的影响关联颇深,阿里则通过自己完善的生态服务时时刻刻的构建支付宝的支付场景。

 

场景识别

移动互联时代,APP以其独有的产品形式和经营生态垄断了几乎所有入口。最初的APP大多依据场景记忆培养消费者的条件反射,比如,微信、高德地图、大众点评、滴滴快的等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凭借“望梅止渴”掘到了第一桶金。但类似微信这种基于社交的高频消费产品毕竟是少数,像租房、买车一类的消费频率远不及前者,但又确实存在刚性需求。如果只是沿袭套路,根据单一疏远的业务建立场景记忆,恐怕只会事倍功半。

场景记忆需要不断被触发才能实现商品属性的转化,这意味着企业时刻面临记忆反射链消失的危险。这时,除了频繁刺激,让用户对产品时刻保持敏感度外,企业更应该提供综合服务,引导消费者主动识别和发现场景(在准确的场景提供、激发有针对的市场需求),这其实也是在对企业间的行业融合提出要求。2014年腾讯地图推出“路宝”盒子,它不仅能向车主提供实时路况和街景,还可以进行友好分析、驾驶行为分析,对故障检测进行智能解读、提供救援服务等(场景识别并非移动互联时代独有,乘坐火车快到达目的地时,列车员推广住宿旅游信息就是一种)。通过对特定场景的分析判断帮助用户解决潜在问题,相比场景记忆,场景识别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