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组织中,军队是最高效的组织,令行禁止,视死如归,为了执行任务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在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在一块3.7平方公里的山地上鏖战43天,双方舍命拼杀,联军发射炮弹190万枚,志愿军消耗各种物资1.1万吨,其中弹药5530吨,平均日消耗128吨,双方死伤两万多人。在这场战役中,涌现了以身体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连接电话线的通信英雄牛保才;一人独守阵地,击退敌军40余次进攻,毙伤敌280余人的孤胆英雄胡修道;像王万成那样手持爆破筒赴向敌人的战士38人,这么惨烈、顽强的较量只有正规化的军队才能做到。
在人类战争史上,罗马军团、秦国大军、蒙古铁骑、拿破仑大军、普鲁士军队等都曾经非常强大,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些强悍的军队并不是拥有了超越时代的秘密武器,强大的实力源自组织结构。正如拿破仑所说:“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军队的战斗力取决秩序和将军,显然,秩序需要将军,将军不一定需要秩序。有效的组织结构,以及保持有效组织结构的能力是军队的战斗力所在,孙武的《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分别从战略思想、战争组织、单兵技击术三个层面讲军事,这三本书不仅被摆在将军的案头,也常常被放在企业家的床头,是企业家的秘密武器、经营法宝。
在美国,最优秀的商学院是西点军校,500强的当家人中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最多;在中国,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宁高宁、王石、王健林等优秀的企业家也有过军旅经历。王石曾讲:“新疆的军旅生涯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支撑着我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透过任正非的讲话,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军事术语,也能感受到军旅文化的风采。军队组织有什么特点呢?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解放军将支部建到连上,形成党指挥枪的政治指导制,在训练或战争间隙深入而广泛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支闻名世界的陆上劲旅。其实,思想政治工作更准确的表述是文化建设,军队的军歌、军旗、军装等是一套最严格、最完整的VIS,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让文化理念可以随处看到、听到、做到,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贯穿整个军旅生活。军人转业、复员后,我们依然能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军人气质。美国西点军校把“职责、荣誉、国家”作为校训,西点军校特别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他们反复强调,西点军校仅仅培养领导人才是不够的,必须是“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日本军队一直灌输武士道精神,为天皇献身而无比荣尚;国民党军队一直提倡不成功便成仁,为了党国,为了三民主义而奋斗,牢记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战胜一切的英雄主义气概,更是令人赞叹和敬佩。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交战,368天,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有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74华里。路上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精神、这种气概就是长征精神,也是解放军军旅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铁的纪律,铁的执行
为了考察孙武的军事才能,吴王将宫中180名美女召到练兵场,交给孙武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孙武首先宣讲纪律要领,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还是不听号令,随意肆行,队形大乱。孙武便依律斩杀两位队长,吴王求情,孙武以“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为由,还是杀了吴王的爱姬。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令行禁止,阵形十分齐整。
这是《史记》中记载孙武练兵的故事。在现代战场上,同样是铁的纪律,铁的执行,战场执法队可以对不听号令、指挥不前、临阵脱逃的人当场枪决。当然,正面的激励也是立竿见影的,战地入党、战地提拔也是常有的事。军队的执行力、高效率也是制度管理出来的。指挥员为什么挥舞手枪或指挥刀指挥,这是权力的象征,手枪在战场上充当不了对敌武器,射程太短,主要是用来指挥士兵及身边的人,战场抗命可以就地枪决。首先,培养军人的服从意识,确立“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信念。其次,制定军人能理解、好执行的规章制度,比如,“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三大纪律八注意”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表达准确,易于执行。为了让官兵好学好记,又将“三大纪律八注意”内容编成歌曲传唱,让每个军人都能记住并理解纪律的内容。
当然,遵守规章制度成为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教化与武化的过程,齐步走、站军姿、出早操、整内务,处处体现了“规矩”。在潜移默化中,每个战士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二战期间,德国军队即便战败撤退,也井然有序,表现出了良好的军事素质。
(三)明晰的组织架构
军队采用军衔制,该听谁的指挥,大家一目了然。在军队组织中,结构清晰、组织严明,“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更小的还有战斗小组。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哪个序列的,归属感、认同感强,集体主义荣誉观强。军衔制产生于15—16世纪的西欧国家,到17—18世纪,相继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在现代,军衔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军队的重要制度之一。
通过军队组织的结构将一个个单兵组合起来、协同起来,使“点线面”的效率倍增。单兵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提高点效率,如工兵、狙击手、爆破手、机枪手等,单兵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作战单元,多个作战单元通过分工与协同形成一个战场协同组织,在点效率、线效率的基础上形成组织效率、系统效率。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最能说明军队组织化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