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后,饲料企业数量经历了一条抛物线的发展轨迹,从第一个吃螃蟹到蜂拥至上再到百花齐放,直到目前的整合淘汰。从最高峰的15000家到目前的6000家,淘汰的加速度还在继续。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饲料企业如何换道超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养殖集中度的提高是饲料营销变革的根本动力,由此引发多米诺效应:散养市场的快消品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低效、夫妻店式经销商不能承担家庭农场的多元化需求、人海战术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品牌的价值成为竞争的焦点、撒网式的游击战收效甚微、“联网+”横扫每个角落、养殖户的组织化显得日益紧迫,等等。
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纷纷向上游养殖环节和下游肉品专卖环节延伸,力争打造产业链闭环,但投入巨大,回收周期较长,风险也很大;中小型饲料企业聚焦产品或区域实施差异化营销,力争打造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但在强大的过江龙的挤压之下,地头蛇的生存也岌岌可危。
鉴于本人近20年的实战经历,深入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观察、践行和思考,积累了相关案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饲料营销到了需要跳出饲料看饲料的时候,根据饲料营销的关键成功要素(KSF),本书提出7大核心命题:
(1)大客户营销:从快消品营销转型到工业品营销,从个人购买转变为组织采购。
(2)经销商转型:重新定义经销商的价值,帮助经销商实现转型升级。
(3)营销团队打造: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需要打造一支懂技术、协同好的营销队伍。
(4)品牌突围:品牌是企业之间竞争的高级形式,本质上是用户心智资源的争夺。
(5)打造根据地市场:从游击战转变为阵地战,从花拳绣腿到真刀真枪,没有“地”就没有“位”。
(6)互联网+:不管你是看不见、看不起还是看不懂,互联网将是一片蓝海。
(7)农民组织化:组织化生产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手段,谁的组织能力强大,谁就能占领制高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紧跟农牧产业发展大势,借鉴本人亲历其他行业案例的优秀做法,为提高饲料企业营销竞争力尽绵薄之力。
陈石平
2016年8月31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