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社会人心的影响

“礼”是如此,那么“乐”又怎样呢?周敦颐讲:“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这跟《礼记》上讲“乐者,天地之和也”是一个道理。所谓天地之和,就是阴阳协调,风和日丽,万物都处于生动和谐、其乐融融的状态。

我们平常都有体会,一个人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面,打开合适的音乐,比如东、西方古典音乐,嗯,一听,舒舒服服的,自己的心一下子就静下来、平和下来了,是整个人体阴阳都得到了调节。所以古人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莫不和顺;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莫不和亲。”总之,音乐可以使人变得文明,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和睦相处。儒家内修心性,讲个正心诚意,好的音乐就能够辅助人调节心性;儒家外用治世,齐家治国平天下,音乐的作用也非常之大。它既可以帮助修身,也可以使家族亲情关系和睦融洽,同样也可在庙堂上,起到和谐君臣关系的作用。

当然,这里的“乐”,是指古典的雅乐,它的根本点就在于“和”。如果是“不和”的音乐,那就要不得了,就会起到相反的、刺激人精神的作用。

现代的音乐五花八门,什么形式都有,十多二十岁的年轻人,大多喜欢摇滚、爵士等有节奏鲜明的音乐。我有一次到人民南路的“红色年代”去参加一个杂志首发活动,完了以后,就开始跳舞,放的全都就是这类的音乐,才待了一会儿我就不行了,感觉自己的心脏根本就承受不了,那沉重的节奏把脉管都要敲爆了。但是,很多年轻人就觉得非常带劲,玩得不亦乐乎!这也是音乐的一个作用,起码它给了某些人一个释放和渲泻的机会。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压力很大,从娃娃起,小学、中学、大学,不管是学习的压力,还是父母的寄托、社会竞争,都使这一代人在精神上、身体上都不堪重负,所以特别需要一种释放和渲泻。某些音乐就有这样的作用,只不过这种单纯的渲泻性音乐,调节心性的功能有限,如果渲泻得过分了,往往会适得其反。

总之,音乐对人心的作用非常大,既能够调节人的心性,让人从烦燥中平静下来,也能够骟动人的七情六欲,刺激出人的原始本能,诲淫诲盗于无形之中。所以,音乐对人心的影响是无形的,能让你不知不觉,就陷入了某种情绪氛围当中。

上次和几个朋友到青羊宫里面的古琴馆,听了一曲“高山流水”,很舒服,真正感觉自己就处在一派幽远山水间,虽然没到青城山,却有到了“青城天下幽”的感觉。对于音乐,我认为还是应该有所选择,要学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状况,做出合适的选择。否则就会不知不觉间,被某些音乐带入精神的阴暗地带,甚至难以自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你处在哪个位置上,你就做好哪个位置上的事,就按照哪个位置上的“礼”来做。你不能失了这个“礼”,失礼就是失位。君对臣应该礼敬;臣对君,下级对上级,就应该忠诚。以此类推,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同样在“礼”上不能颠倒,更不能越位。如果颠倒越位,所谓的天下大乱,也就是因为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出现了混乱,以至于影响了整个社会。所以,“各得其理而后和”,人与人之间,各人要安住于自己的“礼”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做事,来与相处,然后才能平安和谐。

“故礼先而乐后”,儒家讲礼乐,也有一个先后次第。“乐”要放在“礼”之后,只有懂了“礼”,在“礼”的规范下,以“礼”为准绳,才能够借助“乐”来调理好自己的身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以《易经》的阴阳观来看,礼乐也是一对阴阳关系,礼阳而乐阴,礼主而乐宾,绝对不可以颠倒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