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李总:我的企业这几年发展很快,由一个厂发展成了三个厂,但我的内心一直很恐惧,压力很大,企业内员工的压力也很大,我的问题是:企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愿法师:我们怎样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呢?
正如大家周知的,“千年的寺院常有,百年的企业难得”,原因是,我们如果只是在满足大众的物质需求,或停留在产品这个层面,这是不够的。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品当然要有,但是,产品应该被赋予越来越大的价值。产品除了能够彰显实体的使用功能、使用价值之外,还应该越来越多地承载精神价值和体验价值,让大家在其中有越来越深刻的体验。
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名牌?无非是大家通过用这个产品,都有了很深刻的体验,对这个产品从内心感到很赞叹,觉得激发了自己内心里某一种曾经印象很深刻的情感,唤醒了,激发了,所以对这个产品、这个品牌就有了一种信赖。因此,也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当然也就同步提升了。
我讲一个例子。我们这些禅师到了寺院,为了求开悟,不管师父怎么折磨他,怎么打他,他都不走,但是顾客你稍微怠慢他,他就走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学禅的人有最深刻、最内核的需求——生命解脱的需求、生命觉醒的需求被激活了,而不是一个产品的需求,这才是关键。
应该把握人最内核、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需求,那就是每个人心灵的体验,每个人内在的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这样说,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在的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
我们举个最小的例子来说吧。比如,你的儿子要过7岁生日,如果在农业经济时代怎么办?你会让你夫人把家里的鸡蛋、面粉全部拿出来,可能要不了10元就把蛋糕做出来了。自己亲力亲为。这是农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是,我可以去商店买一些面粉、鸡蛋全都配好了的蛋糕粉,拿回来放到烤箱去烤就行了,这可能要花十几元。
服务经济时代,我连烤的环节都省了,直接到蛋糕店去买盒一百多元的蛋糕就可以庆祝生日了。我们什么都不用干,人家一切都做好了,蛋糕烘烤好了,上面的蜡烛弄好了,连“祝你生日快乐”也写好了,甚至还有一张贺卡。
更进一步就是体验经济时代,我也不用专门去买蛋糕,我更注重的是让我儿子开心,有次体验。所以我委托专业的礼仪公司帮我把整个活动都策划好,包括买蛋糕、布置氛围、放音乐等,总而言之,就是开一个生日party。我总共花三百元,让我儿子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生日体验,在这种氛围之中,我、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和他的一些同学都很开心。
由不到10元到十几元,到一百多元,再到三百元,有没有发现我们越来越关注的是什么?开始的时候,最大的价值在蛋糕,这是在农业经济时代;然后渐渐的不只有蛋糕的存在,也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附加值;到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时候,服务是最主要的增值部分,那三百元钱里服务占的份量很大,而蛋糕的价值反而越来越小,它的好处是让当时参加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很美好的体验。
所以,我想所有行业都有这条必由之路。我们要由关注产品提升到关注人,让大家在一种都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化氛围之中,给每一个人都留下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价值体验、文化体验。要由关注人,更进一步提升到以心为本,关注他内心的感受,他内心的共鸣,他内心的价值观,他内心的幸福感,他内心的愉悦和快乐。有没有看到,这是一条一直向内走的路:经济向外扩张,需求向内延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照亮人的内心,越来越向内,越来越照亮内心,从这里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是我要表达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怎样让员工有越来越强的凝聚力呢?关注员工的内心体验也是关键。提高员工凝聚力最本质的途径是什么?就是让员工在制造企业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有一个美好的体验,也就是顾客获得价值体验的过程是员工智慧显现的过程。大家都获得了美好的价值体验,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价值。我们这个产品就牵动了整个法界,我这么一个产品就把整个法界都激活了,这样就对了。这就是佛教里面佛的境界,“华藏世界,重重无尽” 。我想这也是一切企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三点,现在企业一定不能单单注重企业的规模,也不能够只注重产品生产的数量,规模和数量都会增加人的压力。任何事情需要有一个适度,产品也好,企业发展的规模也好。
企业当然要实现规模化,但是不能为规模而规模。当你为规模而规模的时候,一旦市场变化,你就死定了,就卡住了。我们不可以单纯地为了眼下看起来好像有很多的订单,就一味地只顾膨胀、膨胀、膨胀,而企业的组织架构没有同步调整,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企业文化没有及时转型等,都会让快速膨胀的企业快速破灭。在这样的状况下,你的恐惧感和压力当然就大了,总之,我认为企业的发展还是应该“体道而行”。
曾伟教授:师父讲的重点我想是要我们所有的企业家,做任何事情,特别是做企业,要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做大还是长大?李总,你现在担心你的孩子明天无缘无故会出什么问题吗?你不可能担心。但是你会担心你的企业明天无缘无故又有问题了,是不是?
某企业李总:是。
曾伟教授:区别就出来了,你为什么不担心你的孩子,他是在长啊。你只要给他吃的,让他睡,没问题,他会长大的,他是因缘具足的,这就是师父讲话的核心。师父讲了那么多就是告诉我们,当你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切就都是完美的,一切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你就没有恐惧了。
大愿法师:非常睿智,非常好,确实就是这样,企业要长大,不是要做大,非常精辟。
曾伟教授: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因缘具足的,当因缘具足的时候,他是在成长,在长大,你挡都挡不住。你说你给孩子买明年的衣服,你能买跟今年一模一样的吗?你可能会买,你太太不会买。她知道要长的。假如我们做企业都有这种感觉,觉得这家企业明年一定会长大,挡都挡不住,那就太好了。事实上是这样吗?根本不是,因为我们的企业都是做大的,而不是长大的。
我们为什么有恐惧感?恐惧感就来源于你知道你努力也好,吃苦也好,大家跟着你一起卖命也好,企业是发展了,但我们是因缘不足的,是做大而不是长大的。
什么叫长大呢?比如,你的团队很不错,每个人的状态挺不错,每个人的能力也挺不错,整个机制也很不错,当你各个方面都不错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在成长了。这样你就不用担心了,就跟买衣服一样,你明年肯定会买更大的衣服。你的恐惧来源于你知道你的因缘不具足。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因缘不具足,你怎么能随处做主?你就肯定是被动的。
当年的史玉柱就是这样,巨人大厦本来只打算建三十几层,结果变成六十几层。往上建容易,往下就难了,为什么?地基得往下深打,珠海为沿海城市,地质结构特殊,整个投入很大,结果修到中间就建不下去了,资金链断裂。因缘不具足,你就不要想做主。
最后我觉得史玉柱还是非常有气魄的,承担一切,也吸取了教训。后来营销保健品的时候,他就懂得因缘具足了。我们看史玉柱是怎么营销保健品的,他原来做脑黄金,后来做脑白金,只是把黄改成了白,表示他明白了、开悟了。
开悟之后就不急了,他就在江阴的县城里带着他几个好伙伴,摸索产品的销售方式。在江阴县城里他自己一年内拜访了几百位各种各样的顾客,摸索怎么跟客户谈判。这种客户怎么谈,那种客户怎么谈,然后把一套说法、卖法总结出来,做得非常辛苦,但是做得很扎实,这样他公司的营销功底就很好了。他不是靠业务员而是靠他自己摸索出来的,然后他再去培训别人、训练团队,这就是懂得因缘具足以后的做法。现在他做大了,当然可以放手给别人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第一,要想办法让因缘具足,不能操之过急。扩张的速度要适当控制,除非你的团队、你的人力资源跟得上。
第二,当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强行扩张,能不能做到?在生意场上也出现过一些奇迹,也有出奇制胜的人能够让企业快速发展,但是你就要准备承受这一路的苦。因缘不具足,又吃不了苦,就别想了,没有这种路。
在发展的这一路过程中,你碰到任何挫折都要把它当作一个信号,提醒自己哪个地方要补。所有的痛苦都是信号,都是让你去弥补自己不足的信号,不论是你自身的不足,还是你的伙伴或团队的不足。我们经历任何一次苦的时候,我们都一定要知道:保持觉知。所有的信息都是告诉你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哪怕你遇到了巨大的失败,我也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在提醒你补不足,不要陷在沮丧当中。师父经常讲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我认为师父这两句话是我们在残缺的状态下,保持内心完满、一路前行的法宝。
大愿法师:对,没错,非常好。
事实上,每家企业都是一个活的生命体,都一直在生长,只不过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差,因为企业这个生命体的背后是企业家的精神体在支撑。企业之所以兴旺,不单单在于生产线兴旺、产品进出繁忙,更重要的是整个企业都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这是最可贵的,而这一点是企业家的精神所决定的。
企业家的精神体或者说企业的精神体怎么制造呢?首先是信仰。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面论述了资本主义的源头就在新教伦理上,所以,信仰不是一种虚的东西,它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有巨大的作用,对提升与开启每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也有巨大的作用。
信仰无非是三种:第一种是宗教信仰,第二种是文化信仰,第三种是政治信仰。我们国家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比例只有15%,不信仰的是85%。
以前的文人士大夫是有文化信仰的,从源头上,孔子一生到处碰壁,但是他一直周游列国去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文化理念,依然去教化那些弟子,依然很有热情,为什么?因为他有信仰,他信仰自己的学说和文化,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信仰。
同样,以前的文人士大夫是敬畏历史的,这也是文化信仰。普罗大众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他也有一种信仰在,有一种敬畏心在,这一切都来自文化信仰。
信仰是用来安心的,安心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戒和定来让自己的心变得有力量。
我们戒什么?首先是尊重规律,然后才会有自由,才不会恐惧,才会心胸坦荡,才有日月之明,每个念头都是光明的,不用有太多的功利计算,为什么?因为我们把握了内在的无形规律,知道它会怎么走,我就一点都不担心了。
定是什么?定就是当诱惑来的时候,我仍然如如不动,知道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有些东西看起来能有很多利润,但如果影响我的整体战略目标,影响我的清净心的时候,影响我的慎行的时候,我宁愿有所不为。一个人非常有定力,尤其在这么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时代,能够做到如如不动,能够做到非常有定力,这是要有大智慧的。这种人的内心一定非常有力量,非常强大。
有了信仰我们就能安心,有了戒和定,我们的心就强大,企业自然就非常生机勃勃,生产力高,有力量。然后这样一直下去,有一天智慧开悟,在工作中的某一刹那内在的自性智慧就突然开启出来,这就是工作中的悟道呀!
比方说,我们企业家和员工在采购的时候能够开悟,我们在生产的时候能够开悟,我们在销售的时候能够开悟,我们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开悟。
通过信仰让人安心,通过戒和定让心强大、有力量,通过工作让心觉醒,企业的精神体就是这样塑造的。
曾伟教授:非常感谢师父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