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激励对象的“认知度”决定他是否把股权激励当回事儿

图10-2 神奇的认知

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它时时刻刻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的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认知也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我们平时常说的“感觉”是一个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属性,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通过感觉,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人类有8种感觉,它们分别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位置变化)、平衡觉、机体觉(内脏器官活动变化时的物理化学刺激,如疲劳、饥、渴等)。

当您第一次吃葡萄时,尝出味道是酸的,这就是感觉!当您尝过很多次后,每次都感觉味道是酸的,那么您就形成了对葡萄的认知,即葡萄是酸的!

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比如给您一盒葡萄,您能感觉到葡萄的颜色、大小、形状、味道等个别属性,而通过这些个别属性,您能从整体上感觉到这是一盒玫瑰香葡萄,后者就是知觉。

认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①每个人的认知是基于其看到和听到的信息而形成的。

②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会形成不同的认知。

③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比如同样是有力的握手,当对方是一位男士时,你会认为他自信;当对方是一位女士时,你却认为她有点粗鲁。

④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引导认知,才可能引导行为。

⑤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认知并不一定是事实,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认知并非“实事求是”,所以才会有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针对股权激励而言,不同的激励对象对同一个股权激励方案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如果激励对象对激励方案没有正面的认知,再好的股权激励方案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更不会产生激励效果。所以,在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老板无奈地感叹:“我本想为员工办件好事,哪想到员工根本不当回事儿!”

这正是很多技术先进、设计周全的股权激励方案最终失败的根源!

要想让员工把股权激励当回事儿,积极引导他对股权激励的认知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