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接下来继续讲圣人之德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宽,指心胸宽广;裕,指精神丰沛、充实;温,指温和亲切,平易近人;柔,指性情调柔,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如果你是一个“宽裕温柔”的人,当然就会“足以有容”,就有很强的包容性。大人君子就应该有这种仁慈温柔的德性。
前面一章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心胸宽广、有包容性的人,才能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否则,一个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的人,不会允许其它思想的存在,更不会允许有反对意见存在。我们经常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东西,也能够把它纳为一体?就是这个“有容乃大”的圣德啊!我们要想心胸宽广起来,心胸博大起来,就要在自己的包容心上多下功夫。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这是讲大人君子德性中的另外一面。发,指奋发、振奋;强,指强健有力;刚,指刚正不阿;毅,指持久坚毅。“发强刚毅”与前面的“宽裕温柔”,正好是相对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阴一阳。“宽裕温柔”体现的是坤卦“厚德载物”的柔顺精神;“发强刚毅”则体现了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正精神。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性情。一般人的性情,不是偏于阳性就是偏于阴性,做事情往往不左就右,没办法达到不偏不倚、中道而行的状态。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性情有所认识,才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的确,性情对一个人来说是比较难改的,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用佛教的话来说,性情属于第七识,真正要转变,真正要修行,那么这个修心养性就要落实在第七识上面。其实,我们的意识是很清晰的,看书上的道理都懂,看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也都明白,但为什么有时候做不到,要明知故犯呢?这就是我们性情上有缺陷的原因。真正的修行,是要落实在自己的性情上,要在平常的待人接物上,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去做细行功夫,而不是在蒲团上一坐就完事了。
这里说人的性情有“宽裕温柔”的一面,也有“发强刚毅”的一面,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够收放自如。前面讲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七情六欲都是能量,控制得好就利人利己,控制得不好就会害己伤人。该我们下决断的时候,就要有乾刚独断的精神;该把包容心拿出来的时候,又要有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胸襟。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时候该“发强刚毅”,什么时候该“宽裕温柔”,这就是考验你大机大用的功夫。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运用这样的功夫才行。
当然,这个功夫要想运用娴熟,还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知位。我们在人群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具体的事件中,又属于哪一个角色?这个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处事。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当中,我们处于哪个点上,这是我们做事情的基本前提。只有做到了知位,你才知道自己的性情什么时候该发、什么时候不该发;发到什么程度恰到好处,发到什么程度会出问题。知位、守位,以前我反复讲过了,在讲《易经》的时候,整个都是围绕着这个“位”展开的,所谓“六位时成”嘛!易卦的六爻就是六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上,位置不同,吉凶悔吝的状态就不一样。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只有做到了“发强刚毅”,才能“足以有执”。什么叫足以有执?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能把得稳、做得好,也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同时还有长远心、恒久心。足以有执的人,心中有主见,有主心骨,不会随风倒,不会傻乎乎地被别人当枪使,不会动不动就听信谣言和谗言。总之,我们要以“发强刚毅”的精神,来树立起自己的主心骨,树立起正知正见,随处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