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有句谚语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才懊悔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事情的艰难。不仅如此,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有句叫“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意思是很多东西必须历经艰辛,只有亲身体会才知道并不是像看起来那么容易,“成功”的背后包含着无尽的辛酸。这些都反映出经历和阅历的重要性。
为什么经历和阅历对公文写作很重要?我的体会是,所谓经历,是一个人所见、所闻、所做的总和。而阅历,是一个人在所见、所闻、所做的基础上,通过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历经的事进行独立思考后,产生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理念、精神气质、心态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总和。如果说经历是方法论,那么阅历就是认识论;如果说经历是一种量的积累,那么阅历就是一种质的飞跃。
当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识万般人,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工作经历和写作实践,那么曾经总结获得的经验教训,往往成为我们破难解疑的重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写作中重要的底气和灵感所在。
我在县里工作时,有一次信访接待,当时有一个人因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吵得特别厉害,还煽动其他人非见县领导不可,否则就在政府门口堵门堵路、阻断交通。其他人在他的煽动下也跟着起哄,场面非常混乱。当时,我刚接触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历,任凭我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
情急之下,我不得不给县委办公室主任报告,主任来到现场后,把带头起哄的这个人叫到一旁,严厉地说,表达诉求、有序上访,是每个群众正当的合法权益,但如果堵门堵路、阻断交通就不合法了,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将追究法律责任。再闹下去,不仅你自己的问题得不到更快解决,还可能会对你的家人造成影响,现在你自己考虑清楚,等把你抓起来,你再找我都没有用了。
这个人听后,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马像霜打过的茄子,蔫头耷脑,其他人一看也不跟着起哄了,陆续到信访接待室按程序反映问题、表达诉求。
原来,这位县委办公室主任曾长期在基层工作,具有多年乡长、镇党委书记和县信访局局长的工作经历。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这些经历阅历让他游刃有余、轻松化解。
可见,经历阅历能帮助我们妥善解决生活及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能够前瞻性地预测事物的发展,洞察世事的纷纭,帮助人们正确抉择。纵观世界,古今中外,无数的历史伟人、英雄豪杰、行业翘楚,大多都经历过人生的跌宕坎坷,历经世间繁华,也体会过生活底层的艰难困苦,由此而得人生真谛、世事洞明。
在公文写作中,丰富的经历阅历是我们破难解疑,为领导提供科学合理决策建议的重要因素。这里,给朋友们一些建议。
1.多想多干,别让“经历”成“经过”
经历对成长很重要,经历是一种体验,前提是要实干苦干,亲力亲为、躬身力行。换句话说,不单单是看度过了多少岁月、经历过什么岗位、做过什么工作、干过多少事情,更要看在这些岁月和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社会经历让我们增长见识,集体经历我们学会团结,家庭经历让我们担当责任,感情经历让我们懂得珍惜,写作经历让我们更加睿智,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锻炼、厚重底蕴的重要因素。唯有如此,“经历”才不会成为“经过”。
2.常思常悟,别让“阅历”成“黄历”
阅历是思考和感悟的升华。“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而不思考,就容易受迷惑而无所收获。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朝廷贬谪到贵州龙场当驿丞。他没有消极懈怠,而是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结合历年来的经历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由此创立“心学”一派,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我们要学会洞察、学会反思、学会比较、学会总结、学会感悟,丰富经验、增长智慧,力求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唯有如此,“阅历”才不会成为“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