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特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是企业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对企业文化的构成,特伦斯·迪尔有一套经典理论,他认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企业中的成员无论是创始者、管理者还是员工,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企业文化就是由一些重要的人为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历史、价值信念、礼仪与庆典、故事、英雄人物和文化网络等。这套理论为企业文化的深度解剖奠定了基础,至今仍会出现在国内一些学术著作之中。
特伦斯·迪尔是哈佛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是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大师级人物,他的伙伴艾伦·肯尼迪来自麦肯锡,两人于1982年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是企业文化理论探索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这本书中,特伦斯·迪尔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界定为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及文化网络。
20年后,特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合著《新企业文化》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们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重新梳理为历史、价值信念、礼仪与庆典、故事、英雄人物和文化网络。其中,历史是企业文化根基;价值信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礼仪(重复性的活动)与庆典,是价值信念得以传递的载体;故事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部文化口述史;英雄人物同样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的角色榜样或活生生的公司标识;文化网络是企业内部非正式的沟通手段,是企业文化的真实写照。
特伦斯·迪尔的企业文化构成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体现了企业文化较为深层次的内容。此外,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理论,它强调“物”的因素,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如我们常说的CI,即企业形象战略。
1914年,德国的AEG电器公司首创CI战略,60年代至8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90年代,在中国得到推广。CI分为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 ,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 VI)三部分。CI战略强调企业的对外形象,是企业有意识地塑造和传播自身形象的行为,因而,CI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概念并不完全重叠,但它却为我们解剖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提供了借鉴。
我们知道关于文化结构的解剖有著名的三层次论,三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层次论同样适用于企业文化。结合上述CI理论,我们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部分。
(一)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的精神文化体系包含企业价值观。从哲学角度看,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时判断对错、做出取舍的标准,简言之,企业价值观就是“一组企业优先权”,在管理过程中,这些优先权被反复强调,以此强化那些惠及企业及企业内外部群体的行为。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是20世纪最卓越的公司之一,托马斯·沃森毕生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造就了IBM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IBM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伟大企业是如何设置它的优先权的。第一,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第二,让客户感觉自己很重要;第三,追求产品及服务的完美无缺。从小托马斯·沃森的《一个企业的信念》这本书中我们看到,IBM无论面对怎样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都能够严格地恪守企业的基本价值观,这也是IBM能够取得辉煌成就,赢得世人尊重的根本原因。
除了企业价值观之外,企业的精神文化体系还应该包含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
企业使命,简言之,就是企业存在的基本目标或企业在社会、经济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让世界更加欢乐”是迪士尼的核心使命,如今,迪士尼王国的主营业务已经由动画、电影拓展至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等,但是其所有的业务从未脱离“让世界更加欢乐”这一基本使命。又例如,马云将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使命定位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阿里巴巴推出任何产品和服务的唯一标准,让客户做起事来越来越容易,把麻烦留给企业自己,这体现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企业使命感,也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金玉良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成功的企业在制定其发展规划时首先考虑的不是经济回报,而是企业使命,只要企业树立了正确的发展使命,经济回报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企业愿景,简言之,就是企业对未来发展成就的期许,这种成就主要体现在企业在社会或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贡献力、在市场或行业中的排位,以及其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等。例如,养元将其企业愿景设定为“持续引领核桃产品行业发展,打造卓越民族品牌”,这一愿景既包含了养元对其行业地位、影响力的期许,也提表明了其壮大品类、打造卓越民族品牌的决心。相对而言,企业使命侧重于对企业自身经营的既定看法,而企业愿景是企业尚未实现的理想,企业使命是企业发展的罗盘,而愿景则代表了企业在罗盘的指引下要到达的目的地。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企业价值观一起,构成企业精神文化内核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二)制度文化企业文化约束力的具体体现
制度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在成员行为上的强制性规范。企业成员的社会背景、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事准则不同,各成员对企业和工作的态度与看法,以及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率也不相同,因此,企业有必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为目标,通过实施强制性制度,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成员的行为提供整齐划一的标准。
企业制度文化,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图谱,以制度约束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前文所述的“优先权”。因而,合理、高效的制度文化的建立不仅能规范员工的行为,而且能引导、教育企业成员,使成员以企业利益为重,进而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的物质化表现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容貌,是企业社会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外界对于企业总体评价的起点。
企业的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的生产资料、产品文化及企业象征物。生产资料是指企业的办公场所、机器工具、设备原料等,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企业发展程度的基础指标。产品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及产品的附加价值,其中,产品的附加价值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联系的主要载体。而企业象征物是企业名称、标识等企业文化的可视化识别系统,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和风格。
良好的物质文化可以改变社会对企业的认知,最典型的例子如2013年,伊利集团宣布启动“伊利工厂开放之旅”活动,让消费者深入了解乳制品生产工艺,同时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这一举动不仅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而且改善了社会对于乳品企业的认知。同时,坚固的产品文化也是企业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只要消费者认可,这笔资产就不会消失。如可口可乐集团,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饮料企业之一,可口可乐标识为全世界所熟知,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宣称,即使我们的工厂一夜之间被烧光,只要我们的品牌还在,我们就可以马上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