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下学,“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我们一般都听过“上天有好生之德,蝼蚁有偷生之心”这样的说法,在古装戏的台词中都很常见,这种感恩天地的思想,已经渗入普通中国老百姓的骨髓当中去了。
一方面,天地之大德就是赋予万物以生命,所以非常值得人们去感恩戴德。从另一方面看,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又怎么讲?《易经》中说天地有大德,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不义,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并不矛盾,只是看待角度不一样而已。《易经》体现的是生的一面,老子的话体现的是另一面。“天地之大德曰生”,但有生就有灭啊,就像有来就有往、有去就有回一样。老天给予一个生命,我们活在天地间感觉很舒服,但百年之后呢?老天又要把你收回去。西方人说“人来自于泥土,最终归于泥土”。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把生死学通。生死就是上天赋予给万物的自然过程。如果能把生死交给老天爷,你就可以活得潇洒自在。关键一点是,你有没有决心、有没有勇气敢于把自己交出去?能完全交出去就做到了无我,能做到无我,生死就奈何不了你。如果你交不出去,有个我哽在心头放不下,那天地之大德就感觉不到,能感到的只是天地不仁,就会很恐惧生死。
所以,真想学道了生死,就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系辞》这里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就是“天地之大不德曰死”。其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大德不德,不德而德,看懂了就是一回事。
“圣人之大宝曰位。”过去皇帝登基就称荣登大宝。从易卦爻象上说,一般最重要的爻位就是第五爻,所以九五、六五爻都是很好的位置。后来要讲到“三多凶、五多功,二多誉、四多惧”,第三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位置比较尴尬、比较危险;而全卦的功德往往都归于第五爻,这就是大宝之位。圣人得大宝之位的话,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建圣人功业。
但是,历史上既得了大宝之位,又能称之为圣人的可谓极少。除尧舜禹汤文武之外,能称为明君也就很不错了。更多得大宝之位的是小人,甚至变态的人,比如历史上的夏桀商纣周幽之类。能得大宝之位,那圣人做起事业来就很舒服、很顺利,得不到要做事就很麻烦。
圣人得到大宝之位,这个太不容易了!孔夫子一生奔走,就是为找到一个好的位置,好把自己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很好地实现。他终身寻找这个位,但命运不济,没有找到。好在后世君王给他封了一个“名誉大宝”的位置,封他为素王,就是没有正式得到名位的王者。虽然他老人家生前不得位,但死后得的这个“名誉大宝”,还是让孔夫子享受了后世两千多年的香火,比历史上那些真正的皇帝王者,不知要风光多少倍了。
我们看,孔圣人都得不到货真价实的大宝之位,那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呢?实际上还是要在这个“位”字上下功夫。《易经》对我们最重要的指导,就是通过学习能够知位、守位、不越位,最后能够不失位。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周围的人,有的一辈子忙忙碌碌都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有的奋斗一辈子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但一不小心又掉下来了;甚至有的人不仅失了位,还成为阶下囚,还掉了脑袋。所以,《易经》中关于“位”的学问,非常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经验去体会。不知位,或知位守不住位,吃着碗里还想着锅里,动不动就越位,那就把自己摆在很危险的位上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位、守位、不失位,也不犯越位的错误呢?答案就是下一句:“何以守位,曰仁。”知位、守位、不失位、不越位的根本方法,就是行仁道。仁者爱人,只要你以博爱、以慈悲之心面对人世中的风云变幻,一般都不会失掉现实中的位置;即使有所失,起码也不会失掉你的君子之位,你内心的正位是一定守得住的。
作为普通人,能力有限,地位也不高,要知位守位似乎不太难。但是,真正时来运转,命运把你摆到很高、很敏感的位置,那时候你权重位尊,要守位就很不容易了。过去在朝廷重臣的周围,都有一大帮人前呼后拥想获得一些好处;政治对手时刻等着你犯错误,好揪住你的尾巴一脚踩到底;头上还有皇帝,一不小心还要打板子、摘乌纱,甚至掉脑袋。总之,位置越高,错综复杂的情况就越多,能做到守位就越不容易。仁,之所以成为儒家思想的中心,成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第一位,最重要、最根本的就在于此。如果能以仁爱之心面对一切,不仅爱你的朋友,也能爱你的敌人,就是非圣人莫能为也。
这句话给出了我们面对社会人生的根本方针,那就是仁。至于具体的方法,那就要自己去学习领悟。比如古代的谋略之术很多,但是如果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终还是行不通。《易经》说起来是讲变化、讲客观规律,但从“位”这个根本角度来谈,最终还是一个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