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天人共有的规范

易经的理是什么呢?易理,它是哲学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文学科的范畴。什么是理呢?原理、道理、原则、规律,都是一个理,都是我们人从自然万物中通过人的精神、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归纳、抽象出来的一套道理。

作为义理派来说,理就是最高的东西,得意就可以忘言,得言就可以忘象,最后还是要扫象归理。因为理是最高的东西,你得了最高的理,其它枝节问题也就没得必要管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易经》的气、象、数,其实都是理的体现。易气是一套关于气之理,易象是一套关于象之理,易数也只是一套关于数之理,总之都是一个理,只是其“理”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圣人设卦观象,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抽象出了这么一套关于理、气、象、数的道理来。所以,理这个东西体现在学问当中,确实是整个人文精神中最高的范畴。

宋明理学之所以讲究一个理,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字。当然我们过去有点误导,说宋明理学是“存天理,灭人欲”,以为过去一切封建传统的陋习都是来自于宋明理学的推波助澜,什么立贞节牌坊、妇女裹小脚之类,都把帐算到理学头上,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我们把这个理,当作道理、原理、原则来体会,实际上完全是通泰的。宋明理学把理的观念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也是有其道理的。我们看这个世界,从无始以来,每天都是日升月落,每年都是四季轮替,一切万物在天地之间存在,都是自然而然,都是现现成成的,并没有“理”这个东西的存在。只有人类产生之后,通过人的精神理性的加入,就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其中的原理、原则、规律,这就是“理”的来源。正因为有了人的精神加入,于是在天有天理,在地有地理,在人,肯定有仁义礼智信作为立身做人的理。所以理这个概念,的确应该置身于人类精神的最高范畴。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以前被误导的思想打破,把以前的僵化思想打破。我们学习宋明理学的东西,像周子、邵雍,这些把三教学术打通的人物,他们的东西就没有问题。但后来的朱熹等人,虽然贡献也很大,注释了儒家的四书五经,也注释了部分道家的经典,但是其思想也有很多局限狭隘的地方,而且门户之见很重,学问不能彻底。对此,我们在学习时要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