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族企业的合理性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

据有关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的表现一般要好于非家族企业。例如,三星、菲亚特、铃木等具有家族背景的企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比较好。这背后是否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人们总结?

企业能挺过金融危机主要靠财务实力。在经济比较景气时,家族企业的发展一般比较稳健,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有点保守。家族企业的融资相对来说比公开上市的企业难一些,主要靠自己。因此财务方面一直比较稳健,在面临危机的时候,而这个特点就成了优点,表现为抗危机能力强。

非家族企业一般都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职业经理人的核心任务就是做规模、做业绩、单纯追求快速发展。他们做决策的时候,短期业绩会考虑得多一些,基于公司长远利益(短期不能带来业绩)的决策可能会考虑得少一些。职业经理人经营的企业,如果业绩增长达不到一定的要求,经营团队可能会被认为经营不力,甚至会因此被撤换掉。

相反,家族型企业经营者一般都是家族的传人,并没有太大的经营业绩压力。他们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相对从容一些,对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好处。

还有一点,家族企业对危机的响应速度更快。

开放型上市公司由于做得比较大,治理结构相对完善,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做重大决策时需要一层一层进行协商,因此决策速度会比较慢。而家族企业相对摊子小,由家族传人自己控制,不用跟其他合作方协商,采取自救,速度一般会快很多。

就此,我们能否得出家族企业一定好于公开上市企业的结论呢?未必。但从全球企业发展史来看,非家族企业是主流。

中国的家族企业

大多数中国创业型企业早期充满了各种关系,既有现实合理性,又有传统文化因素在里面。不能简单判断好还是不好,要客观看待家族企业。

1.现实合理性

早期创业阶段条件艰苦,报酬不多甚至没有,创业者只能依靠具有血缘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人来帮助。因此,导致不少创业型中小企业关系复杂。

很多职业经理人对此不能理解,尤其对老板有时利用这种关系来管理企业不能理解。例如,老板有时通过这些在企业里和自己亲近的人(血缘关系、老乡关系、同学朋友、跟班小兄弟等)收集一些小道消息或“情报”来掌握企业某些动态。此时,外来的职业经理人就感觉不舒服,心想,老板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是对我不放心吗?旁边用一个人盯住我,随时向老板汇报我的一举一动?

其实,职业经理人不要对这种复杂的关系反感。细想一下,这当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种管控制度不完善,例如责任体系没有形成,老板无法通过这些“合法”“正规”的手段来管控企业,只能通过这些“非正式”的关系来管控企业。

从实践上看,“非正式”关系是“正式关系”的一个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老板一定要把这种“非正式”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老板花高薪请来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来到企业意气风发,“一顿比划”。如果不灵,经理人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烂摊子给老板。老板发现只有亲戚、朋友和元老等人始终忠心耿耿、不离不弃。老板觉得,经理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干革命靠的还是这帮老人,虽然能力可能弱一点,但绝对可靠。

所以,经理人刚到一家企业一般来说千万不要“辞退这个,辞退那个”,即使你想对这些人员动手,老板也不一定会完全同意。老板担心的是如果经理人把老板的“关系户、老员工”都干掉,不知道哪一天经理人撂挑子不干了,老板就得“傻眼”了,因为没人干活了。

2.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的乡土社会。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通过血缘、地缘、同学、朋友等关系决定亲疏程度、可靠性和忠诚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是“情、理、法”的文化、面子文化,西方企业中的职业精神、契约精神普遍比较薄弱,职业经理人对老板有“二心”的也有不少。有的经理人遇到机会就会跳出来自己干,或把公司的客户资源等关键资源带到竞争对手那里去等。如此类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媒体的渲染,“吃一垫,长一智”,老板有一定的“疑心”也是正常的。信任需要双方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