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于天地鬼神

以上是对“考诸三王而不缪”多说了几句。再往下看,“建诸天地而不悖”,这说明儒家的这一套东西,不仅是放到社会、人事上面来体会,而且还要放到天地之间、放到大自然的运行中来体现。

人类的文化,也一定要合乎天地的节拍,不能悖离天地之道。什么是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嘛,不能悖离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我们现在提出一套人文制度,能够上合天道吗?难,这个要求太高了,不是圣人的话,提不出这样的方案来。但是,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圣人的东西,学的就是圣人之道啊!中华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嘛。《易经》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永恒、长久,这就是“建诸天地而不悖”。

中国上古文化的开端在哪里?就在《易经》里嘛,它堪称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那么,《易经》又是从哪来的呢?看了《系辞》就知道,是伏羲氏王天下的时候,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始创八卦。老祖宗通过观测天文、地理,掌握了自然规律,并把这个规律应用在社会人事之间。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它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诸天地而不悖”的。

“质诸鬼神而无疑”,这又是讲什么呢?过去打卦、占卜这些,都是祈求鬼神给自己指点。我们现代人学习《易经》的时候要注意,凡是讲到鬼神的时候,不要像过去的人一样,认为有个鬼神在我们之外,啊,这里有个吊死鬼,那里有个鸡脚神,好怕怕啊!不要作诸如此类的妄想。

我一再说,要把鬼神看成是我们精神里的东西,是我们精神的不同侧面。其实,前人也早有暗示,比如“疑神疑鬼”、“心中有鬼”之类的说法。当然,这只是暗示,鉴于社会普遍的风俗民情,并没有明确说破。

我在研学儒家经典的时候就发现,凡是出现的有关“鬼神”方面的字眼,把它放到我们的精神中来,当成我们精神中一阴一阳的不同侧面来解释,都非常通达、通透,而且立意更高、更本质。我们精神中阴性的东西,都可以称为鬼嘛!都说人的心中有鬼,为什么说有鬼?因为人心中有阴暗的、晦暗的、不可以拿出来给别人看的东西,这个就是我们精神里的鬼,是属于阴性的。我们精神中的神是什么?古人说“聪明正直,死而为神”,我们精神中光明、正直的一面,大公无私的一面,愿意拿出来给大家看、跟大家分享的一面,这些精神中积极的、健康的、阳性的一面,就是神。所以,把鬼神的观念放在我们的精神当中来,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里说“质诸鬼神而无疑”,就是把君子之道的这一整套东西,放到我们的精神当中,让它跟我们精神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来比较。通过我们自己的精神去验证、打量和追问,看看它到底合不合乎人的精神的运行规律?如果是鼓励精神当中阳性的一面,比如光明正大、乐善好施、提倡公平公正、提倡人性尊严的,这就是符合阳性的一面。如果是刺激精神中纯粹欲望的东西、阴暗的东西,比如现在流行很多诲淫诲盗的娱乐方式,混淆是非黑白,那就跟精神中阴性的一面一拍即合,我们就要慎重对待,不要让这些阴性的鬼东西抬头。

我们看,现在从西方流传过来很多令人不知所措的思潮、运动,比如所谓的“性解放运动”、“同性恋运动”、“嬉皮士运动”等等,我们不是要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潮流,而是要理智地分析,看它符不符合我们精神中阳性的一面?如果不符合,是鼓励贪心的、鼓励自私的、鼓励欲望的,就要抛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