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未来的挑战

(一)低增速、低药价和高成本的挑战

从2010年起,医药产业年增速从20%左右高空逐步回落,2015年已经降到9.2%,2018年虽有小幅提升,考虑到“两票制”带来的“高开”因素,在未来五至十年中,还有继续回落的空间和可能。

受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医疗费用增速加快,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药品价格或剔除“神药”对医保的无效占用,医疗保险存量和增量都将难以承受。

在药企,新版GMP带来基础设施投入增高、制药装备价格上升、人力资源成本升高、研发风险及费用增高、环保成本上升、能源费用上升、土地价格上升等因素,都将推动药品成本刚性提高。中国药企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左右,而跨国医药巨头的投入都在8%以上,有的企业高达20%,如此下去,中国医药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由此形成低增速、低药价和高成本挑战,急需中国药企提高运营效率并探索高附加值之路。

(二)新药研发市场区域性束缚的挑战

随着国家医药产业政策特别是新药报批政策的调整和规范,高研发成本、高淘汰率、长研发周期是药品研发环节必然的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外药品研发成本将会日益趋同。但在制剂方面,中国医药产业在境外的市场占有率与我们GDP和人口所占的比例严重不协调,市场占有率低的结果就是我们高昂的研发费用无法在全球市场分摊,在药价和成本双重压力下的研发困境可想而知。

(三)新药、新技术与新装备“三叠加”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中国医药产业缺乏的是新药”,实际上这只是表象,中国医药产业真正的问题在于制药技术落后而且研发重点都放在产品上,致使后劲不足,缺乏原创技术。同时,中国制药产业的技术装备也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很少有根据技术量身定做的技术装备。如此现状,即使有好的技术和新产品工艺,也难以制造出好的产品。要想解决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升级转型问题,必须同时在新技术、新药和新装备方面进行投入,这种三重叠加的研发和创新压力,对中国医药产业整体挑战非常巨大。

(四)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应对现实高要求的挑战

国家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而中国制药产业特别是原料药产业废水、废渣、废气、噪声污染非常严重。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背后的症结则是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不足、环保约束不力、环保技术装备落后,与国家、时代和百姓对制药产业环保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制造技术上,百姓对医药要求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完全高大上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而是质量过硬、安全和有确切疗效的药品,在这一点上,制药企业的现状尤其不能令人满意,里面包含复杂而又系统的原因,包括制药工艺水平不高、制药装备技术水平低、质量标准低、操作人员专业技能低,更在于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在组织规模上,即使在目前移动互联技术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依然是比较普遍的经济规律之一,企业可以集中资源获得技术更先进、更有效率的经营要素,可以在更广阔的层面分担成本。但是,我们的组织能力、制度能力和流程能力,以及科学决策能力还停留在简单业务阶段,所以小企业病和大企业病同时存在,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要素在中国医药产业尚难以发挥良好作用。

(五)多元化吸引与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的挑战

中国医药产业目前正经受低增长压力、快速成长愿望、规模经济攀比和其他产业机会吸引这样四重奏,为数不少的企业正在走向多元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投向所谓的大健康产业。笔者并不是完全反对多元化,而是建议医药产业在走多元化道路时要慎重。

(1)是否走多元化道路受资源有限性的约束。所有的企业包括先进巨无霸企业,资源与需求相比,永远都是短缺的,不要被自己的规模、暂时的成功和虚荣心所蒙蔽。

(2)专业能力的约束。许多走多元化失败的企业都不是由于市场的停滞,而是由于自身专业能力不足。

(3)内部机制能否涌现出与实际控制人一样责任心的人才,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我们看到许多曾经走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的世界级医药跨国巨头纷纷将其非医药主业进行剥离,有的企业甚至在其医药主业中继续聚焦,而将处于竞争第二、三、四位的业务剥离,但中国药企却在走相反的道路。要坚持差异化和聚焦原则,慎重选择多元化道路,否则这种多元化将不是盛宴而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