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移民的时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的移民浪潮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人口移动的方向是不固定的,东北、西北、东南都是人口的流入地,但主要是流向东南,也就是涌向长江以南。既然人口主要流向江南,再加上“侯景之乱”以前,江南地区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南朝的户口按照一般逻辑来说,应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才符合正常的逻辑。但事实上,相关文献所记载的有关东晋、南朝的户口,却增长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增加。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从孙吴到陈朝灭亡的“六朝”时期,时间长达300年之久,这300年正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古代中国,户口的增加与否乃是判断经济发展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江南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同一时期的户口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种情况也显然有悖于常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主要就出在南朝的户籍制度上,是户口管理工作出了问题,具体讲就是因为有许多户口并没有登记到政府的户籍册上。南朝时期大量户口没有登记,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人民的大规模逃亡。为躲避沉重的赋役负担,许多人都开始流亡。他们或是流亡到深山老林,因为当时江南还有许多原始的山林湖泊,例如广陵海陵县(今江苏泰州)有个叫青蒲的地方,“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东阳(今浙江东阳)“县界深山中,有亡命数百家,恃险为阻”,梁朝时永嘉郡(今浙江永嘉)“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
另一种是流亡到城市中,成为所谓的“浮浪人”。“浮浪人”当中包括在都市经营的商贾,这些人都是没有编入州县户籍的人口。
除以上两种以外,还有一些人逃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早在孙吴时期,就有许多汉族人为了逃避沉重的负担,而逃到了山越的居住地域。东晋南朝时仍然有不少人走这条老路,例如刘宋时期,荆、雍二州的山区是盘瓠(hù)蛮(古族名,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自秦汉时期起,即居于武陵郡即今湘西·黔东·鄂西南地区、长沙郡即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又因其地域有雄、樠(mán)、辰、酉、武五条溪水,故又称“五溪蛮”)的集中居住区,当时就有“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的汉族人大量流入。
这么多人口流亡在外,没有登记到政府的户籍上,自然就影响南朝人口的统计。但是,我们必须说明的是,人民的流亡迁徙历代都有,而且北朝也存在同样情况。因此,南朝户口不见增长,应该还有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大量的人口流入私门。所谓流入私门,就是指依附于世家大族。东晋南朝继承了魏晋封建大土地发展的趋势,世家大族占有大量土地,那些失去土地的流民,便主动托庇到他们的门下,从而变成封建大土地上的佃客。这些依附于世家大族的人口,依照惯例是不会登记到国家户籍上的。另外,东晋南朝还有世袭性的军户、兵户、营户等特殊户口,他们也都没有计算到国家的编户中。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南朝户籍上登记的户口数字,就远远低于实际的户口数字,反映出来就是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民亦即编户齐民的减少,这就表明东晋南朝在户口管理工作上出现了很大问题。
北方自“永嘉之乱”以后,黄河南岸的人口大量南迁,河北人民除一部分南迁外,比较多的是流向了东北地区;关中地区的人口,除了向南流入荆州、益州外,还有很多向西北流入凉州地区。黄河两岸人口的大量迁徙,按照常理推测,黄河流域的人口应该大大减少才是。但奇怪的是,十六国前燕的境内,其户口数竟然不比西晋时期相同区域内的人口少!也就是说,作为人口流入地的江南,在大量人口进入以后,户口却没有增加;而北方黄河流域,在人口大量迁出以后,户口却没有减少!这自然让人感到奇怪。
其中原因仍然出在户口管理方面,是由于北方政权采取强硬措施,因此把人口都登记在国家的户籍上,使之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齐民,国家掌握的人口多了,作为世家大族私属的人口自然也就相对少了。
接续十六国政权之后的北魏,在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度,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北方宗族聚族而居的情况。在宗主督护制下,宗主是大姓族长。他所管辖的宗族很多,当时有很多人为了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就主动投附到这些大姓宗族的门下,从而形成了“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大户制。大户制的存在,势必影响到国家户口的登记工作,北魏政府想要增加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的数量,就有必要改变这种宗主督护制度。
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北魏政府宣布实行三长制,开始严格推行一夫一妇为一家的小户制。三长制实行以后,北魏的户口大量增加。据《魏书》记载,到孝明帝元翊正光年间(520—524),“户口之数,比夫晋之太康,倍而已矣”,太康(280—289)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素有盛世之称,是西晋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人口有245万户。北魏孝明帝正光时期的人口是太康时期的一倍,那就是500万户左右,可见北魏户口确实增加很多。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生民耗减,且将大半”,但是东魏境内的户口仍然有近200万户,而且不包括关中地区在内。北齐的户口管理工作也明显存在问题,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在隐瞒户口,竟然出现了“阳翟一郡,户至数万,籍多无妻”的情况,就是说,阳翟郡(东魏兴和元年即539年置郡,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州,领阳翟、黄台二县,北齐、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即583年废)几万户人口中,竟有大半以上的男子没有老婆,这种荒唐的现象当然是为了隐瞒户口才会出现。不过,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即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代表作《通典》)仍然推测认为,北齐至少应该有户300万、口2000余万。与北齐对立的北周,其户口据研究者推算,也应当在140万户以上。
总而言之,即使是在北齐、北周对峙的时期,北齐、北周户口统计严重不实的情况下,北方国家户籍册上登记的户口数字,相对南朝来说仍然要多。这就表明,南北双方在在户口登记与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从南方来说,其实际户口远比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要多,主要是因为封建依附人口太多,也就是大量的人口变成了世家大族的私属,而私属照例是不记入国家户籍的;北方虽然同样也存在私属人口,但数量比南朝要少得多,因此户口主要还是控制在国家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