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设备通用安全技术
6.1.1机械设备设计的基本安全要求。
机械设备的通用安全设计宜采用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安全技术措施。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是指设计时考虑到安全要素,间接安全技术措施是指设置安全防护装置,指导性安全技术措施是指安装、使用维护安全规定及标志,具体包括如下10种:
(1)外露的有防护罩,运动的有护栏。
(2)高速转动设计防止松脱或急停联锁装置。
(3)制动装置。
(4)高温、极低温、强辐射等屏护措施。
(5)接地线防触电。
(6)防振动、风压倾倒措施。
(7)控制超压、防止泄漏装置。
(8)离地2m高配置操作台、栏杆等。
(9)运动部位涂上鲜明的标志易识别。
(10)有操作的机构,比如手柄等。
6.1.2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
(1)机械设备危险部位:
①运动部分;
②加工区。
(2)安全防护装置:
①机械设备危险区应根据机械特性和事故发生率来划定防护范围。
②安全防护装置最简单的是采用开关,最常见的是使用防护罩。当防护罩不能保证安全时,则在机器的防护罩、防护门、控制箱上安装电动、气动的联锁装置。机械设备的电气联锁是一种安全防护装置。
(3)安装维修的安全要求:
①应派受过训练、有经验的人员操作,落实监护人员和安全防护措施;
②完全切断机械设备的动力源。
6.2通用机械安全生产技术。
6.2.1冲压机械安全。
冲压工艺在机械、电子、轻工等工业中广泛应用,冲压机械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可缺少的设备。
(1)冲压作业危险因素和多发事故。
冲压作业一般分为送料、定料、操纵设备、出件、清理废料、工作点布置等工序。这些工序因为多用人工操作,用手或脚去启动设备,甚至用手直接伸进模具内进行上下料、定料作业,极易发生失误动作而造成伤手事故。其主要危险来自于加工区,且冲压作业操作单调、频繁,容易引起精神疲劳而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发生伤害事故。多发事故常常表现为以下6种形式:
①手工送料或取件时,操作者体力消耗大,极易造成精神和身体疲劳,特别是采用脚踏开关时,更易导致出现失误动作而切伤人手。
②由于冲压机械本身出现故障,尤其是安全防护装置失灵,比如离合器失灵发生连冲,调整模具时滑块突然自动下滑,传动系统防护罩意外脱落等故障,从而造成意外事故。
③多人操作的大型冲压机械,因为相互配合不好,动作不协调,引发伤人事故。
④在模具的起重、安装、拆卸时易造成砸伤、挤伤事故。
⑤液压元件超负荷作业,压力超过允许值,使高压液体冲出伤人。
⑥齿轮或传动机构将人员绞伤。
(2)安全防护装置。
因为冲压机械有较大的危险性,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冲压机械使用大量的安全防护装置,主要有以下8类:
①安全电钮。在压力机滑块到达前100~200mm处(可以根据加工件的特征选择),操作人员必须按一次安全电钮,滑块才会继续下行,否则会自动停止,从而提醒和保护操作人员。
②双手操作式安全控制装置。操作者必须双手同时操作两个按钮或开关。
③手柄与脚踏板联锁结合装置。压力机开始工作时,先用手把手柄按下,拔出插在起动杆上的销子,脚才能踩下,这样就使操作人员的手在压力机滑块下降前自然离开危险区,避免了手在危险区时脚发生误踩动作而造成的伤害事故。冲压设备的脚踏板应从上面和左右两侧加以保护,以免受外界器物撞击,使滑块意外启动,造成事故。
④防打连车装置。防止刚性离合器失灵后,操作人员的脚直接踩在踏板上,压力机滑块连续运行而发生的伤人事故,这种装置只适用于装有刚性离合器的压力机。
⑤防护罩和防护栅栏。用防护罩和防护栅栏把危险区隔离保护起来,操作人员的身体就进不了危险区,从而避免发生事故。
⑥推手式安全装置。在模区前方安装推手板,操作时推手板往复摆动,可自动将人手推出模区,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⑦光电式或红外线安全装置。在危险区安装光电或红外线发射和接收装置,当人手进入危险区时,会把光线挡住,安全装置立即制动,使滑块停止下行,保证人手部的安全。
⑧其他安全防护装置,比如感应式及急停安全装置等。
(3)冲压机械安全操作要点包括以下5种:
①加强冲压机械的定期检修,严禁带病运转。
②冲小工件时,不得用手操作,应该使用专用工具,最好安装自动送料装置。
③操作者对脚踏开关的控制必须小心谨慎,装卸工件时,脚应离开脚踏开关。严禁其他人员在脚踏开关的周围停留。
④如果工件卡在模子里,应用专用工具取出,不准用手拿,并应先将脚从脚踏板上移开。
⑤注意模具的安装、调整与拆卸中的安全。
6.2.2起重机械安全。
(1)起重机械基本类型。
按运动状态分为轻小型起重机械、桥式类型起重机械、臂架类型起重机械、升降类型起重机械。
(2)起重机械构件及安全技术。
①主要构件包括钢丝绳、滑轮、卷筒。
②起重机械钢丝绳安全技术包括以下几个使用要点:
A.钢丝绳在使用时,每月至少润滑2次;
B.钢丝绳的捻距是指任意一个钢丝绳股环绕一周的轴向距离。
C.当钢丝绳表面磨损或腐蚀量超过原直径40%时,应更换新绳。钢丝绳不以捻距断丝数来衡量。
D.钢丝绳按捻绕次数可分为单绕绳、双绕绳、三绕绳。
E.钢丝绳按断面结构可分为普通型、复合型。
由于双绕钢丝绳是先由丝捻成股,然后由股捻成绳,所以绕性较好。
(3)滑轮安全。
起重机械滑轮轮槽不均匀,磨损量达3mm,壁厚磨损量达原壁厚的20%时,滑轮应报废。
(4)卷筒安全。
①过卷扬限位器应保证吊钩上升到极限位置时能自动切断电源,电动葫芦的极限位置应大于0.3m。
②吊钩危险断面的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尺寸的10%,否则应予更换。
6.2.3金属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安全。
金属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在焊接过程中,焊工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器接触,工作现场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气体、有害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噪声和射线等不安全、不卫生因素,所以,必须加强安全防护。
(1)氧气及氧气瓶存放安全知识。
①氧气在常温和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占21%,它可以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因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表现为缓慢氧化、燃烧、爆炸等,氧化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
②氧气瓶是储存和运输氧气的高压容器,所以,氧气瓶仓库应设计为单层,采用轻质屋顶,属于二级耐火建筑。
建筑耐火等级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耐火等级: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混合结构。
二级耐火等级:钢结构屋架、钢筋混凝土柱或砖墙组成的混合结构。
三级耐火等级: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
四级耐火等级:木屋顶、难燃烧体墙壁组成的可燃结构。
按发生火灾危险性分类,可分为以下5类物质:
甲类物质:闪点﹤28℃的液体,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和易自燃的物体等;
乙类物质:28℃≤闪点<60℃的液体,爆炸下限大于10%的气体、助燃气体、缓慢氧化积热不散的物体等;
丙类物质:闪点>60℃的液体,可燃固体;
丁类物质:难燃物体;
戊类物质:非燃物体。
(2)乙炔及乙炔瓶安全使用知识。
①乙炔是易燃易爆气体,它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②乙炔瓶一般在40℃以下使用,当温度超过40℃时,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③当乙炔气瓶瓶阀冻结时,可用40℃热水解冻,严禁火烤。
④严禁铜、银、汞等及其制品与乙炔接触,必须使用铜合金器具时,合金的含铜量应小于70%。
⑤乙炔气瓶内气体严禁用尽,根据环境温度变化,乙炔气瓶内应留余压0.1—0.3MPa(兆帕斯卡,即1~3个大气压),防止其他气体灌进气瓶内。
(3)电焊安全知识。
①氧气瓶与乙炔气瓶在点火时,其间隔距离应大于10m;氧气瓶与乙炔气瓶存放时其间隔距离应大于5m。
②为了预防电光性眼炎,电焊工应使用符合要求的面罩。
③为了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
6.3机械生产场所安全技术。
6.3.1机械生产场所通道要求。
厂区干道路面要求:车辆双向行驶的干道,宽度不少于5m;有单向行驶标志的主干道,宽度不少于3m。
车间安全通道要求:通行汽车,宽度>3m;通行电瓶车、铲车,宽度>1.8m;通行手推车、三轮车,宽度>1.5m;一般人行通道,宽度>1m。
6.3.2大、中、小型机械设备间距和操作空间的规定。
设备间距:大型≥2m;中型≥1m;小型≥0.7m。
设备与墙、柱的距离:大型≥0.9m;中型≥0.8m;小型≥0.7m。
二、电气安全技术
6.4.1电气事故种类包括触电事故、雷电事故、射频伤害、电气线路或设备故障。
(1)触电事故分为以下6种:
①直接接触触电;
②间接接触触电;
③跨步电压触电;
④剩余电荷压触电;
⑤感应电压触电;
⑥静电触电。
(2)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电击和电伤。
(3)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伤害称为电击。
(4)电流转化为热效能、化学能等其他能量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称为电伤。
(5)雷电事故是指发生雷击时,由雷电放电而造成的事故。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陡度高(冲击波的波首陡度可达500~1000KA/分秒)、放电时间短、温度高等特点。
6.4.2触电事故分析。
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电气设备安装不合理。
(2)违法安全工作规程。
(3)运行维修不及时。
(4)缺乏安全用电常识。比如灼伤是由于电流的热效应或电弧的高温造成的。
6.4.3安全电压与紧急措施。
国家标准《安全电压》(GB3805-83)将“安全电压”额定值设为42V、36V、24V、12V、6V五个等级。当电气设备采用的电压超过安全电压时,必须按规定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当然,一般环境条件下允许持续接触的“安全特低电压”是50V。
触电急救原则:迅速、就地、准确、坚持。迅速即动作要快,就地即在现场,准确即抢救方法和动作要正确,坚持即坚持到医务人员到现场。
6.5电气防护安全技术。
6.5.1直接触电防护技术。
触电防护安全措施最常见的是绝缘、屏护、间距。
(1)绝缘: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防止触电。
(2)屏护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①屏护装置。比如开关的胶壳,闸刀柄上的胶套,还有配电房的铁门等。在一些屏护装置上还设立警示标志,比如“当心触电”“高压危险”。
②遮栏是最常见的屏护装置,比如安装在室外的配电变压器就用一个铁罩罩住。
(3)间距:为了防止触电,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设备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要根据电压等情况考虑安全距离。
6.5.2电气接地、接零安全技术。
电气设备绝缘发生故障损坏时,会造成设备严重漏电,包括其外壳等都会带电,当人接触这些部位时,就会触电,这种触电被称为间接触电。
防止间接触电最常见的安全措施是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注意:该措施不是防止直接触电的措施。
(1)术语。
①接地体:埋在地下的金属导体,是接地电流向土壤的散发件。
②接地线:电气设备连接接地体的导线。
③接地装置:接地体与接地线的组合。
④工作接地:根据电力系统运行需要而进行的接地,比如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称为工作接地。
⑤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和架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用来防止间接触电。
⑥保护接零:将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和架构与配电系统的零线直接进行电气连接,用来防止间接触电。在保护零线系统中,用黄绿双色绝缘导线代表保护零线。
⑦重复接地:在低压三相四线制采用保护接零的系统中,为了加强接零的安全性,在零线的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再次连接。
⑧重复接地的作用:保护接零、保护接地,双保险措施。具体地说,有以下作用:
A.减轻零线断线时的触电危险;
B.降低漏电设备外壳的对地电压;
C.缩短故障持续时间;
D.改善配电线路的防雷性能。
(2)电气设备接地、接零要求。
①一般要求:
A.可使用一个总的接地装置;
B.设备外壳与设备接地中性点要有金属连接;
C.用管子、扁钢等接地尽可能在地点附近等地电压分配均匀。
②共同与分开接地、接零要求:
A.如果设备是一个系统,所有电气设备应共同接地,不允许单独接地;
B.采用统一接零有困难时,不接零的电气设备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C.定期用试验按钮检查漏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通常至少每月一次。
D.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要与防雷分开,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③重复接地有关要求:工作零线、保护零线应可靠接地,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
(3)电气设备接地范围。
①应接地部分:
A.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照明器具、移动式电动设备、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或构架。
B.电气转动装置。
C.电动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圈。
D.室内外配电装置、控制台等金属构件以及靠近带电部位的金属遮栏和金属门。
E.电缆终端盒外壳、电缆金属外皮和金属支架。
F.安装在配电线路杆塔上的电气设备,比如避雷器、保护间隙、熔断器、电容器等金属外壳和钢筋混凝土杆塔等。
②不需要接地的部分:
A.在不良导电地面(木质、沥青等)的干燥房间内,当交流电压为380V及以下和直流额定电压400V及以下时,电气设备金属外壳不需接地。
B.在干燥地方,当交流额定电压为36V及以下和直流额定电压为110V及以下时,电气设备外壳不需接地,但遇有爆炸性危险的除外。
C.电压为220V及以下的蓄电池室内的金属框架。
D.如电气设备与机床的机座间能可靠地接地,可只将机床的机座接地。
E.在已接地的金属构架上和配电装置上可以拆下的电器。
6.6防雷防静电安全技术。
6.6.1雷击现象及防雷设施。
(1)雷电种类与危害。
①雷电种类:直击雷、静电感应雷、电磁感应雷、球雷。
A.直击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电流强度达到空气的介电强度(25~30kV/mm)时发生的放电现象。
B.静电感应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凸出物时,在其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在带电积云与其他部位或其他积云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高速传播形成高压冲击波。该冲击波具有雷电特征,称为静电感应雷。
C.电磁感应雷: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该电动势具有雷电特征,称为电磁感应雷。
D.球雷:雷电放电时产生的球状发光带电气体,称为球雷。球雷可能造成多种危害。
②雷电危害:其破坏性极大,不仅能击毙人畜,劈裂树木,击毁电气设备,破坏建筑物及各种工农业设施,还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
(2)防雷等级的划分。
按照防雷要求,建筑物防雷等级分为三类。
①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是指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危险物质,遇电火花会引起爆炸,从而造成巨大破坏或人身伤亡的建筑物。
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是指对国家政治或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以及制造、使用和贮存爆炸危险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者是不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比如油漆制造车间、氧气站、易燃品仓库,等等。
③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是指需要防雷的除第一类、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以外需要防雷的建筑物。
(3)接闪器。
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由接闪器或避雷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接收直接雷击的金属物体叫接闪器。接闪器是防止直击雷的有效装置。
(4)引下线和防雷接地装置。
①引下线是防雷装置的中间部分。为了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引下线通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制成。
A.防雷引下线地面以上2m至地面以下0.3m的一段应加竹管或钢管保护。
B.采用多条引下线时,第一类防雷建筑物至少应有两条引下线,其间距不得大于12m。
C.采用多条引下线时,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至少应有两条引下线,其间距不得大于18m。
D.防雷引下线截面锈蚀达到30%以上时应予以更换。
E.当用扁钢作为防雷引线时,其截面应≥12mm×4mm。
②防雷接地装置。
在防雷接地装置中,独立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一般应不小于10Ω。
6.6.2防雷保护措施。
防雷保护措施主要采取安装避雷针。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当建筑物超过一定高度时,应采取侧击雷防护措施。
侧击雷就是从侧面打来的雷,因为一般建筑比较高,顶避雷带并不能完全保护住楼体,所以侧面击雷就需要加设保护。在屋顶建立避雷带,围绕设备四周采取扁钢接地。
(2)水塔应进行防雷接地,接地电阻应不大于30Ω。
(3)闪点在45℃及以下易燃液体的开式储罐属于一级防雷设施,要求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5Ω。
(4)闪点在45℃及以下带有呼吸阀的易燃液体储罐、壁厚小于5mm的密闭金属容器和可燃气体密闭罐属于二级防雷设施,要求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6.6.3静电的危害及控制和消除
(1)静电的危害。
静电放电时容易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爆炸、火灾和电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案例:
2014年12月1日,温州市化工市场内的温州市三星乳胶有限公司在乙酸乙烯酯槽罐车卸料过程中引发火灾,造成3人烧伤。火灾的点火源就是静电放电火花。
(2)静电控制和消除。
①可采取以下八项措施:
A.防止形成危险性混合物;
B.工艺控制;
C.静电接地;
D.增湿;
E.化学防静电剂;
F.静电消除器;
G.防止人体带电;
H.静电屏蔽。
②为了防止静电危害,在易燃环境中最好不要穿化纤制品衣物。
③增湿就是提高空气的湿度,在允许湿度的工作场所普遍采用这种方法消除静电的危害。
所以,在有静电危害的场所,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利于消除静电。
6.7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6.7.1基础知识。
(1)燃烧三要素。
物质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2)爆炸分类。
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①物理性爆炸。通常指锅炉、压力容器或气瓶内的物质由于受热、碰撞等因素,使气体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②化学性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极其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引起的爆炸。
(3)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可发生爆炸。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燃烧的最低浓度称为燃烧下限,能够发生燃烧的最高浓度称为燃烧上限。燃烧下限和燃烧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其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比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以其在混合物中的体积重量比(克/立方米)表示,其爆炸范围19~500g/m³;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即乙醇的燃烧下限浓度为4.3%,燃烧上限浓度为19.0%。显然,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4)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5)燃点、自燃点。
固体物质形成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6.7.2防火、防爆基本措施。
(1)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厂址要考虑自然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厂区要考虑各类作业、物料的危险及其防火间距等安全布局。
(2)生产场所防火、防爆措施。针对火灾、爆炸事故产生的原因,在工艺路线、工艺设备、工艺条件控制手段和安全装置等方面采取措施。
(3)消除或控制火灾、化学性爆炸的引火源和热源。
(4)防止产生爆炸性混合物。采取密闭生产装置,建立良好的通风设施,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装置等,防止易燃气体、蒸气、粉尘泄漏,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构成爆炸混合物。
(5)粉尘防爆。
①可燃粉尘爆炸的条件:
A.悬浮于含有足以维持燃烧的空气(氧气)的环境中;
B.浓度在可爆范围内;
C.有点燃的着火源,且能够引燃并维持火焰的传播。
②防止粉尘爆炸的措施:
A.增加混合系统中的水分;
B.添加惰性物质;
C.降低升压速度;
D.抑爆系统装置。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8号):
一、必须确保作业场所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严禁设置在违规多层房、安全间距不达标厂房和居民区内。
二、必须按标准规范设计、安装、使用和维护通风除尘系统,每班按规定检测和规范清理粉尘,在除尘系统停运期间和粉尘超标时严禁作业,并停产撤人。
三、必须按规范使用防爆电气设备,落实防雷、防静电等措施,保证设备设施接地,严禁作业场所存在各类明火和违规使用作业工具。
四、必须配备铝镁等金属粉尘生产、收集、贮存的防水防潮设施,严禁粉尘遇湿自燃。
五、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防护制度,严禁员工培训不合格和不按规定佩戴使用防尘、防静电等劳保用品上岗。
6.7.3电气灭火知识。
(1)火灾的分类(6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比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比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比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比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电气火灾。
F类火灾:烹饪火灾。
(2)常用灭火器及使用范围。
①泡沫灭火器。主要适用于扑救B类火灾,即扑救各种油类火灾,也可以适用于A类火灾,如扑救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可燃物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适用范围:适用于扑救B、C类火灾,比如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气体火灾,以及电气设备初起火灾。
③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救E类火灾,比如仪器仪表、图书档案、工艺器和低压电气设备等各种油类的初起火灾。适用于扑救B类火灾,比如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火灾,还可以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
(3)电气灭火知识。
①采取断电措施,防止灭火人员触电。
②掌握带电灭火的安全技术要求:
A.选择使用不带电的灭火器,采用二氧化碳、“1211”或干粉灭火器,不得使用水溶剂或泡沫器材。
B.灭火人员应穿绝缘靴,戴绝缘手套。
C.使用水枪灭火,喷头与220KV带电体之间的距离要大于5m。
D.架空线路着火,在空中进行灭火时,人体位置与电体之间的仰角不超过45度。
③充油设备灭火。充油设备灭火时,应先喷射边缘,后喷射中心,以免油火蔓延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