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员在课堂现场围绕某一话题进行研讨,也是成人培训实践中经常使用到的培训方法,很多专家也对这一培训方法做过专门的论述。作者就实际操作层面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提供本人基于经验几条建议。
首先,决定现场研讨最终品质与效果的第一要素,应该是话题的选择。一般而言,适合现场研讨的话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该话题在企业组织内部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即是说话题所涉及的某些事实或现象,已经不仅局限于某一具体的部门。
二是引发该话题的原因相对复杂,需要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基于自身所在部门或岗位的视角去追溯可能的因素。
三是该话题的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多种资源协调配合,甚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可能是动态的,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适度调整。
如果培训师能够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上发现具备上述特征的相关话题,很显然,组织学员进行现场研讨既是必要的,也能够产生比较好的培训效果。
其次,如果已经选择好话题,并确定运用现场研讨的培训方法时,影响培训效果的第二大因素就是组织掌控。除了培训师在研讨开始前,需要对话题进行背景交代与说明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作为主导的角色,必须严格掌控现场研讨的进程与节奏。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技巧是,培训师一旦发现研讨的方向出现异常,或某些组别的学员参与程度不高的时候,培训师应及时叫停,并且给予合适的提醒和引导,以确保研讨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培训师还要通过巡场的过程,及时掌握各组别不同的研讨进程,以便全盘控制整个研讨的时间。
最后,现场研讨结束后的总结,将直接影响学员的收获量。一般操作流程是,由各组的代表将所在组别研讨的最后结果进行陈述和解读,培训师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坦率地讲,这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难保会让学员有一种“隔靴搔痒”或“望梅止渴”的感受。
所以,据本人的经验,在现场研讨结束的总结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培训师是否能够在学员的陈述过程中发现关键节点,然后通过询问的方式,牵引学员进行纵深思考。
比如,
——可以询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这些思路的最终落地还需要考量哪些因素或资源?
——现有的条件或背景会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旦出现变数,还能够有哪些可能的应对措施或预案?等。
总之,运用现场研讨的培训方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够调节课堂现场的氛围,也可以激发学员更多地参与课堂互动。但同时也对培训师的总结点评的功力有着极大的考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最后的效果。让学员在课堂现场“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而后能动”,至少应该成为培训师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如此,亦是培训师的本分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