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导师制为何推行不下去

曾经有HR找到我询问,公司新员工离职率高,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我说,其实,员工在不同时期离职,都有一定的规律。

比如3-5年之间的员工离职,通常与职业发展有关。学习不到新知识和技能,薪酬提升空间不大,没有更多高级职位提供,这时外面如果有更好的职位,不少人会选择离开。

如果入职2年左右的员工离职,一般与企业文化有关。这时候员工对企业已经完全了解,各种处事方式、人际关系、人文环境、授权、职业发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战略、老板的爱好。如果认同度较高,就会选择留下,反之则容易离开。

如果入职6个月以内就离职,多半与上级领导和工作本身有关。这个时候,员工刚进入公司,对企业环境、岗位职责要求都比较陌生,工作压力骤增,如果缺乏人文关心或者工作指导,就会很容易让人产生离开的念头。在这段时间里,一般与新员工打交道的,除了HR就是上级领导。

为了提高尽快让新员工融入企业,不少企业会采取导师制,让有经验的优秀员工作为导师,既对新员工能力的辅导,也是企业文化的传承,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能够选出来担任导师的,也一般都是技术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人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教学相长,这对导师也是一种提升。所以很多企业都有导师制。

没想到HR说,我们公司早就有导师制,但是推行不下去。一方面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带徒弟;另外我们的员工不爱说话。有的岗位还行,还能有几个备选导师,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但是有的岗位,技术很复杂,我们公司只有一个人懂,我们一直想为这个岗位找个新人作为后备,但是这个人极不善于沟通,徒弟根本带不出来。

其实不少企业都会这样的现象:有不少人,工作认真仔细,经验也比较丰富,就是不爱说、也不大会说,遇到要汇报或者讲个话,就死火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其实偏爱默默无闻,因为君子就要少说多听、敏行讷言。不过如果是从事企业管理,不会说、缺乏沟通习惯是大忌。

比如某经理要建立公司的规章制度,闷着头写了三天,完成了公司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行政事务、采购管理不少制度等等。写完了之后觉得挺满意,让总经理签个字就下发了。下发之后,各业务单元说,这个制度有问题,由于某某原因我执行不了。某经理说,那不行,公司基于某某原因要定的原则就是这样,必须执行。业务单元说,我不同意。某经理说,那你看着办吧。

这位经理很恼火:我辛辛苦苦地加班加点做的制度,该考虑的都考虑了,业务单元不领情,站在自己的角度不服管。

业务单元也很生气:你定的是啥制度,根本不符合业务的情况,要按你这样管,大家都别干活了。就知道拿老板压。

结果这些制度就不了了知或者一直在扯皮,互相都不认可。

我认为这都是沟通不好惹的祸。大家把干工作的重心放在具体的干上,而忽略了说,看起来费了不少力气,可工作结果离任务目标总是离预期差一截。

不爱说,对于管理者是大忌。想一下,管理者日常的工作70%的时间就是在沟通,开会、讨论、交流。通过沟通交换信息,了解行业动态、客户需求;通过沟通,上级了解下属在干什么,下属了解上级想要什么;通过沟通,部门之间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我可以配合什么。

如果不沟通,不了解对方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当然干工作,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我认为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无论是工作效率低,还是执行力差,领导力不高等,归根结底都与沟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