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细化管理

微利时代餐饮企业开源固然重要,节流亦不能忽视。如果实现了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利润自然会随之增加。

稻盛和夫认为:“如果无法实现最低10%的税前利润率,那就等于没有进入经营管理的大门。所谓的高收益,最少也是指15%~20%的利润率。”但是,中国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却不足10%!可见,当下餐饮无疑正经历“寒冬”,但如何“过冬”?

在华为的任正非看来,在经济萧条时,市场经济的过剩就像绞杀战一样。任正非说:“绞杀战是什么呢,就如拧毛巾,只要拧出水来,就说明还有竞争空间,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

任正非的话道出了萧条管理的真谛,那就是不断地从毛巾中拧出水来。如何不断地从毛巾中拧出水呢?这就需要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道理不仅仅能够在经济萧条时帮助企业 “过冬”,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因为经济萧条时练就的“过冬”本领在经济景气时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的DNA基因。当市场兴旺时,只要不断复制,做强做大就不是梦。然而管理人员往往在“细节如此之多”和“细节关乎成败”之间困惑。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并无多大技术难度但是非常艰巨、长期甚至痛苦的工作,因为规范流程确实有些枯燥、烦琐。要改变人们一直以来所习惯的“不规范”,是费心费时,并且规范本身也会使人本能地感到约束和反感,要把流程变成生活中自然而然和下意识的行为就要克服重重障碍。

为此首先就要通过某种程度的强制,强力推行十分具体明细的制度,将规范作为“高压线”。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污垢遍地的小城,当时一个最突出的不洁行为是常有人在电梯间小便。为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项非常严厉、不尽人情的制度,在电梯间安装摄像机,凡被拍摄到在电梯中小便者均在电视台公开播放并处以巨额罚款。虽然许多人以“侵犯隐私”控告政府,但如今新加坡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开始了一场“禁止随地吐痰”的运动,戴着红袖章的大妈满街巡逻,发现违规者即予重罚。当时多少人对此颇有微词,而如今谁要是把这当成要求来提反而会让大家笑话,因为这么“简单”的文明规范早已变成绝大多数人的文明习惯。

我们往往最易漠视那些看似简单、容易、琐碎的事情,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简单的、容易的事情做起来总是马马虎虎,漏洞百出。其实反过来看,什么才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细节,只有树立流程导向的管理思维,才能运用流程管理方法管理好每一个细节。

在管理中,若想确保既定的项目以高效率模式被执行,就要将工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就像医生对病人的器官一样,对每一个最细微的地方都了如指掌。做好细节的量化工作,才能保证项目高效率、高水平地实施。

在任务布置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区分负责人与业务员的角色,要分工明确,使双方权责明确地全力投入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顾客的意见与需求,强调量化业务运作的细节。

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也许影响全局的就是这一细微之处,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纵观国内的强势企业,都在细节比拼上下过很大功夫的。企业靠战略就能挣大钱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正是不注意细节的大企业病拖垮了许多大企业,如浪费巨大而熟视无睹、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障碍和员工创新动力不足等。

我们不应把精细化管理建设当作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它只是一个过程。最初,可能只是改变了一根材料的摆放,但最终成就了20世纪最为知名和高效的丰田模式——零摆放、零搬运、零库存、零时差、零损耗。

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根据在对细节精确把握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企业要获得利润,主要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方能达到效率第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