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门诊的实际培训组织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压力,首先面对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设计课程。我看过很多门诊内训的课件,真的是五花八门。
第一种是大篇幅罗列看不出重点。比如一堂补牙新材料应用到分享课程,通篇都是各种补牙的图片。诚然,应用的场景是各种补牙的场景,但是用这样的课程能取得什么结果呢?还有就是通篇的文字,密密麻麻好像把书搬到了课件里,学员看到哪有心思听课。
第二种是没有针对性。学员想学的和老师想教的不是一回事儿,有可能学员对于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清楚,老师也没有引导,所以结果并不理想。
还有第三种、第四种状况,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我们没有办法将一些标准用教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很难取得理想的结果。可想而知,内训师不知道如何传递相应的内容,医生和护士也很难理解门诊要传递给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没有对门诊的绩效产生实质性的帮助,而且造成医生厌学,赔了夫人又折兵。
为什么设计课程有如此大的压力呢?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从学员的角度考虑,不了解学员的需求,对于想要实现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认知,也不知道如何通过有逻辑的组合去实现培训的目标。
我服务过的一家门诊有自己的培训部门,看到他们以往的培训教材,我觉得应该叫资料记录。我问了几个问题:“每个课件制作都用多长时间?比如这个课程培训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的?”他们培训负责人马上意识到问题了,跟我说:“老师,我知道肯定是有问题,以前就是每次做个课件都压力极大,做出来自己都看不过去,关键我们培训部这几个人能做课程设计的就一两个,每次设计课程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我给这个部门负责人讲了课程设计的逻辑,他如获至宝,激动地说解决了他们部门的大问题,也解决了他的管理问题。
后来院长再去参加他们组织的培训也感受到了质的变化,这都归功于这套课程设计的方法。
门诊要做的是为内训师提供一套标准化、傻瓜化的实效教材制作工具,让内训师制作教材时直接按照这个逻辑往里面填空就行了,这样就可以批量培养能制作专业教材的内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