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衍出的人事观点

我讲过,韩非子言道是为了给他的治世方法论提供依据,所以必然会由从谈“自然”到谈“人事”的一个转换,直接从“道”这一概念推导出来的方法论有:

1.​ 君法道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译:让事物依它反映的内容来确定其名。令事自定也。译:让事情以它自身的规律去形成。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出自《主道》)

既然事物是都是道的体现,事物中都隐藏着自身的规律,那么英明的君主对待万物、处理万事就应该以“道”作为最高准则,不会主观盲目乱干预。所以会以守虚静的态度对待一切,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以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来形成对它的认知,让它依据自身规律去形成。简单讲,就是一要遵道,二要虚静。

这对一企业、一组织之领导者有何启发呢?

第1,​ 要有所敬畏、有所遵从,相比于道,人的理性局限巨大,当狂到自以为是“道”时,必酿大灾难。

第2,​ 不要乱干预、瞎折腾,一事一物都有内在规律,尊重其自身规律、顺其性而驭之才是最有效率,也最有效能的方法。

2.​ 反形以得理

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根据客观规律,推及事物的具体道理,考察事物寻根问底,必要知其“所以然”,要一直周而复始地坚持这么作。使认识产生在虚静地观察事物之后,从来不主观臆断。(出自《扬权》)

道一定会在具体的事上体现为具体的理,所以要观察、吃透这个事的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事情,确保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进展;最怕就是不做研究、不做深思,基于主观臆断做决策。启示:

一是在思考这件事上要勤奋,不能偷懒。现在企业中很多人错会了“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句话,用这句话为自己的惰于思考做开脱,把不思虑就去干当成英雄行为,把思考明辨当成怯弱。这种反智行为给企业带来很大祸患。比如要学习引入一种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压根就不想去动脑子,就比着葫芦画瓢,所以大多数无疾而终。

二是什么是“主观臆断”?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情况是全凭好恶定是非、定决策;第二种情况是根据别人的誉毁定是非、定决策;第三种情况是一二种情况的综合,即以别人的誉毁为自己的好恶做背书,然后再定是非、定决策。现实中出现的多是第三种情况,这是一种典型的低智而好欲行为。

3.​ 君主要隐藏自己意图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出自《主道》)

由“道”是无状的、不可见的,直接类比出一个君主的做事原则,就是不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了解自己的想法。

这个“推导”过程,是很典型的跳跃思维结果,结果不一定错,也不一定对,但推导逻辑肯定是不严密的。其实这个观点的有理之处,可以通过博弈论来论证,即通过博弈信息不对称来赢得博弈。

4.​ 名副其实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扬权》)

以道的原则治理国家,要把确定客观事物的名称摆在首位。名称能正确反映事物,事物的性质就明确了;名称有偏差,事物就捉摸不定。所以圣人执道而虚静以待,名称要让它所反映的内容自己确定,让事物依据自己的本有规律表现出来。简单讲,就是要切实按照事物的内在本质来认知它。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要重视事物概念和实体的一致性,概念一定能按照语言规则切实反映实体,概念不能外加,一定要从实体中来,

这个朴素而深彻的认知,具有普适性、易操作性,可以帮助人们透过花里胡守的外象,牢牢把握事物的本质。事实上,这世界上作奸、作伪、欺诈的事无不是利用“名倚物徒”的手段展开的。

5.​ 君以名制臣

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万物皆盛,而不与其宁。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与时生死。参名异事,通一同情。故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出自《扬权》)

先从道的角度,得出君臣天然定位不同的结论,君主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他要扮演一个外于、高于群臣的裁判者的角色,监督群臣干活。君臣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评】:

韩非子谈道的目的明白无误显露出来了,从道与万物的关系,类比出君臣关系的定位,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因为道稽万物,所以君主也要对臣子循名责实。

以今人眼光来看,韩非子这个逻辑推理模式,有些生硬、诡异。不过刑名参同(即循名责实)这个方法论本身是没问题的,验证功效而已。

6.​ 循名责实

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叁伍比物,事之形也。叁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出自《扬权》)

虚静无为是道本来的面貌;交叉连结是事物本来的面貌;通过连结比较的方式进行验证、衡量,就能切实掌握事物的真实情况。

以名实相符为原则,通过比较的方式审察事物的名和实的一致性、自洽性,就叫循名责实。这是一至朴素、又至锁喉的把握事物的方法,极务实、极有可操作性,我认为这条是韩非子思想中最无争议、最有光芒的一个贡献。

其实现在企业搞得绩效考核,不就是在作循名责实的事吗?但因为对循名责实本质的理解不到位,很多企业走偏了。比如KPI的设置,那就是名,但是名不是强行外加的,是应从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得到的,不“使物自名,令事自定”,只是粗暴简单地给它一个名,后面是玩不转的,名都站不住脚,如何以它去责实?

7.​ 以暗见疵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出自《主道》)

在处理君臣关系时,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隐蔽地观察臣下的措施。

“虚静无事”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少干预多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8.​ 静退为宝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出自《主道》)

君主的原则,以静退为贵。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

不亲历亲劳,不乱干预,让臣子充分发挥其所能。同时,臣子所作的一切又都在自己的掌握中。

9.​ 无为慑下

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出自《主道》)

君主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地尽职。

君主无为,目的是要因人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