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远展示对人才的重视和善意

(1)视人才如宝石

我有一个习惯,每面试一位候选人,必定把他的简历打印出来,面试时随时记录关键信息,面试完会在简历上方的空白处写上对候选人的评分(5分制)以及简要评语。然后,我会把这份简历放到一个文件夹里,一直保存下来(确保永不丢失),平时经常翻阅,想想以前面试过的人才,哪些人才还可以继续联系和使用。当翻看的时候,这些候选人的一张张面孔,以及当时沟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倍感亲切。有好些入职的同事,都是我在翻阅以前的材料中,重新“捞回来”的;有些人虽然没有入职,但我和她们成了好朋友。这些人才,是我做人力资源工作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比如,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有一位市场总监,就是前期我面试后,暂时没有合适的岗位,然后放到文件夹里的;但我一直对这个人念念不忘,他年轻而有才能,对行业研究分析非常透彻,构建市场化产品的能力极强,是难得一见的人才,我相信他一定可以给公司带来独特的价值。后来找到一个机会,我们有一个市场岗位开放出来,我马上推荐给了公司老板,老板一见就看上了,很快就发了offer,在没入职期间,就为公司带来了很好的项目合作机会。所以,对优秀的人才,要如同珍视宝石一样,要念念不忘。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主动“送上门”去与优秀人才沟通

有一家企业集团的CEO,认为公司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文化,第二就是人才。他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就是“送上门”去面试人才,也给人才“面试”自己的机会。他经常一天飞几个城市,去当地面试一些特别优秀的高端候选人,以诚意吸引他们加盟。他认为,对于那些屈指可数的稀缺人才而言,就如皇冠上的明珠,举世稀有,他们到哪里都会发光,但他们不一定会优先选择到你这里;所以,你就要做出特别的举动,呈现特别的善意,争取获得这个优先的“被选择权”。

他还要求企业的招聘人员,不一定在公司里等待人才上门来面试,甚至可以“送上门”去面试,就是去候选人目前所在的公司去和他沟通。因为大部分优秀的候选人,现在还在某公司工作得很好,甚至也没时间来现场面试;你可以与对方沟通好,用访客的名义主动去其公司拜访,和他当面沟通,顺便考察该公司实际情况,可谓一举两得。有这种渴求人才的态度,并愿意为吸引人才投入资源,人才也会“惺惺相惜”的。

雷军说过一句话:“你在面试牛人的时候,牛人也在面试你。找人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找不到人,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所以雷军建议,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找人要“三十次顾茅庐”!只要有足够的决心,花足够的时间,就可以组成一个很好的团队。

(3)人才的价值是在匹配中产生的

人才与岗位的匹配,也许不是短时间、一次就达成的,而是可能需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多次匹配才能达成的。所以,永远不要对一次不匹配、暂时不匹配失去信心,机会永远都在,只要你用心,只要你念念不忘。

有的领军人才,可能要跟踪好几年,才等来合适的机会;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合适的“梧桐树”,才把“金凤凰”引过来。在不合适的时间,把顶尖的人才吸引过来,没有合适的岗位与平台,是对人才的浪费,对企业和人才都可能是“一声叹息”。

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也至关重要,除了经验、能力等因素,价值观的匹配是至关重要的。我很欣赏我的前东家(一家创业型互联网企业)选择、高管的标准:“选对人,前期的选择比后期的考核、激励的“加持”更重要,要选择那些志同道合,有长期主义,并能相互补位、有解决问题心态的人,我们要创建的是一支队伍。”大约在十年前,我看了《秘密》一书,有幸相遇了“吸引力法则”,一直坚信并践行之。我相信我们与人才之间,也是遵循吸引力法则的,只要你发出的频率足够强,你会吸引来和你同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