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营造良性的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经营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办公环境与办公条件、业务发展的前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个人发展机会、企业薪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员工对公司发展的信心、员工群体的凝聚力、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企业家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员工对公司制度的看法等等。企业内部环境决定了每一个员工的心理感受,进而决定了员工是否有信心、是否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企业目标而努力。

新员工的心理变化过程

当一个员工决定到某一个公司上班的时候,当他在签署劳动合同的时候,这对他个人来讲是个很严肃、很重要的决定。一个新员工如果对这个企业没有信心的话,他压根儿不会来。

他来了,在他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一定想着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贡献给这家企业,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个人获得职业上的提升并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如果企业能够让每一个员工都长期保持这样的“新员工”心态,那这家企业一定会成功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会逐渐发现,原来企业并不像他当初认为的那样。“原来这儿管理也挺混乱的,报销数额都搞错了”“原来这儿的员工素质和能力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市场部那个张经理根本就不懂怎么处理媒体关系”“原来企业的产品不像宣传的那么好,很多功能都是虚的,也不是国外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呀”“真没想到这么知名的企业里也搞这一套,不拍领导马屁没戏,能力越强、工作越努力,人家越使劲儿用你,可升职加薪的时候没你什么事儿”……

随着新员工这样的感慨越来越多,他也变得越来越“精明”,越来越知道怎么做能够少干活儿还获得好处,怎么使“巧劲儿”谋求个人发展,它也就逐渐变成一个“老员工”了。

我们设想反过来的情形。

一个新员工来企业上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企业的确像它宣称的那样,“看来这个企业的确是专注于污水处理技术研发的,这儿的科技人员技术过硬,也真的有几项拿得出手的专利,看来在这儿我真能学到东西”“企业虽然不大,管理上也不是很完善,但是这儿的人真不错,很负责任,昨天财务部小李为了让我们部门及时报销加班到9点多”“看来公司的这套商业模式的确有前途,客户都很喜欢,因为这的确让客户省了一大笔钱,看来老板说今年营业额翻番并没有忽悠我们”……

随着新员工这样的感慨越来越多,他也会变得越来越认真负责、越来越热爱这个企业,越来越把企业当成家,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也就逐渐变成一个同样能够把新人感化,让新人越来越爱这个企业的老员工了。

加薪的烦恼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内部环境更多是员工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而不是客观环境本身。这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薪酬管理。近几年物价上涨很快,很多企业都不得不上调工资,每一次普遍的薪酬调整都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按理说给大家涨工资是好事,应该是皆大欢喜才对,但事实上,所有企业的薪酬调整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会面临窘境。

薪酬到底怎么涨是个问题,最理想的方案是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来确定薪酬,那很自然的,要搞岗位价值评估,看看谁干的活儿更有价值,谁的工资就高。结果问题来了,用再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请再专业的专家来制定方案也没用,调的幅度大的人一定是偷偷窃喜,默不作声;调的幅度小的人一定是心理憋屈,到处喊冤,而且一定有一些情绪激动的员工找领导评理。因为对所谓“贡献”这个东西没有客观标准,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估,很难达成共识。

有些企业觉得这样做太费力不讨好,索性在原基础上普调5%。这样做看似更不合理,但反而会遇到最小的反对声音。这种“一刀切”的办法虽然有些太简单,但是它至少让员工感受到公平。其实群体特征就是这样,越简单的逻辑越容易被接受,只要看似合理就行;稍微复杂一些的逻辑,不管事实上多么科学合理,群体也是无法理解的,不理解当然会反对。

企业内部构成了一个环境,每个人都会受它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它。作为企业家和管理者,如果需要员工有责任感、勤奋工作,那么重要的不是告诉他怎么做,也不是简单的惩罚或者奖励,而是营造一个能够让人有责任感、勤奋工作的环境,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营造内部环境这件事上,必须由老板本人亲力亲为,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任何制度也代替不了。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的每一个因素,比如员工间的人际关系、员工对发展的信心、企业未来方向等等,都最终来自于老板,用最简单的俗语形容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老板对追随他多年的副总都不信任的话,还能指望基层员工感受到被信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