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制造业都会面临一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风潮,有许多制造型小企业会因此陷入更为严峻的生存困境。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本质是人的价值提升。
随着市场融合、城乡融合、教育普及和消费提升等因素的持续作用,消费者的眼界、能力和需求也都得到了提升,人的价值持续提升就成了必然。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做收入微薄的工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放弃购买低质低价的商品。当整个社会的供给水平和购买力都获得提升的时候,社会零售总额的价值就获得了提升。低质低价的商品会逐渐失去市场,落后的技术和产能必定遭到淘汰。
可以说,一切商品价格都是劳资双方价值的体现,都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品牌运营成熟度包括企业愿景、战略决策、竞争应对中的变与不变、执行标准保障、品质稳定性等。
市场成熟度包括市场供应状况、市场便利度、信息开放度、消费者信息接收途径、消费者视野、市场购买力等。
市场的尴尬在于消费意愿准备好了,而市场供给没有准备好。比如你的办公室楼下新开了一家星巴克,每天都顾客盈门,大排长队,这大概说明这家星巴克开得有一点晚了。
市场有其自身的铁律,她从不亏待最优的供给者,只要你足够优秀,市场就会足够热爱你。中国市场已经开始离开价格洼地,也伴随着要离开品质洼地。
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中国消费者日益回归选择国内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恰当的品质是维护买方的尊严,恰当的价格是维护卖方的尊严。归根结底,都是在维护人的尊严。
我们的制造业总量无疑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但我们的品牌的零售水平并不是最强的。许多优秀的制造企业需要跨过这道坎,有4个难点需要跨越:
1) ①业务逻辑和产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的细节再造。
2) ②为消费者提供省心、效率和信心。
3) ③零售品牌形象的雕琢。
4) ④最难的是产品和零售管理团队的再造。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有些零售品牌擅长做国外市场,中国国内市场的表现却乏善可陈,这不是好事情。细看之后,所谓的国外市场许多是低端市场为主,那些产品依靠的仅仅是价格优势,离品牌影响力还差得比较远。如果相应市场发生动荡,或者市场完成原始积累,这样的市场就会失去。只有扎根国内市场的品牌,在国内市场受到足够的尊重,在国际市场才能受到应有的尊重。
消费者的认知提升得益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更替、教育普及和信息畅通,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想通过精致的套路和信息不对称来获得“窃贼一般的欢喜”越来越难了,市场开始逼迫零售品牌回归诚恳呆板的道路。这是关乎买卖双方的尊严和市场的长治久安的大趋势。
市场越开放自由,渠道越通畅高效,市场本身发挥的引导、约束和警示作用就越明显。
在中国这样一个需求庞大、供给庞杂的市场,零售品牌出现高速增长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单一品牌的年增长率与行业状况持平表示这个品牌是在吃老本,年度增长率30%以上才能够证明品牌运营的卓越有力。再去深挖品牌增长的具体原因,大致是该品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气质,其他都不太可能是主要原因。而背后的核心要素,则是人才和经营思想。
中国市场在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被质疑、不断被批判的过程。在新常态下,一样可以乐观地期待中国市场将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致发展的阶段。如果没有低端制造业的起步,高端制造业就像空中楼阁;如果没有野蛮生长阶段,精致优雅的中国市场也就无从谈起;世间的道路向来都是曲折的,不能因为遇见了曲折的道路就看不见未来,中国市场继续往前发展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人有自己的智慧,中国市场会不断塑造属于自己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