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激励很重要,但是过于依赖物质激励是有问题的。比如小A今天得到一份月薪10万的OFFER,头些日子小A会兴奋、会激动,甚至还会产生感恩的心理,奋发图强地工作。但是过了一些日子,小A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值得这些回报,理所当然地拿着这份收入。再过段日子,或许小A就会抱怨,觉得自己的付出远远比这个多。人的欲望就如同渔夫的老婆一样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层一层加上去。所以,一味地靠提高员工工资、增加奖金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处理不当是会陷入欲望的黑洞。有的企业,员工做点事,就与企业讨价还价。企业的付出大,而且文化氛围并不好。
因此,企业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精神激励有很多种,比如口头表演、被树立为榜样等等。
在今天开篇的高管提到,自己薪酬比以前多了很多倍,环境也舒服了,但是反而没有斗志,原因就在于愿景激励不足。
愿景激励的作用是,当员工了解到企业的优势和发展目标及企业的美好前景后,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脑子里会有明晰的最终结果,而且对下一步该做什么也将变得清晰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员工就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并且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实现目标的强烈渴望,全力以赴地朝着愿景前进,最终达成目标。
当年拿破仑为了打败威胁法国安全的欧洲反动联盟,在进攻意大利之前,他对军队说: “我将带领大家到世界上最肥美的平原去,那里有名誉、光荣、富贵在等着大家。”通过抓住士兵们的期待,向士兵们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以鼓舞他们的斗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法国著名将军狄龙在回忆录中曾经讲过,在一次法军对敌人激战中,狄龙率领第80步兵团进攻一个城堡时,遭到了敌人的顽强抵抗,致使步兵团被敌人火力压得无法前行。情急之下,狄龙对其部下大声地喊道:“谁能炸毁城堡谁就能得到1 000法郎!”他满以为士兵们肯定会前仆后继,但却没有一位士兵冲向城堡。此状令狄龙很失望,非常气愤地大声责骂部下“懦弱”,简直侮辱了法兰西国家的军威。这时,一位军官听罢,就对狄龙说:“长官,要是你不提悬赏,全体将士都会发起冲锋的!”狄龙听罢,当即发出了另一条命令:“全体将士,为了法兰西,前进!”狄龙将军的话音刚落,整个步兵团从掩体里便冲杀了出来,双方拼杀得异常残酷。最后,全团1 194名士兵只有90人生还。由此可见,赋予官民们崇高的使命愿景,比简单地用物质,激励作用大了无数倍。
在中国,把愿景激励发挥最大作用的无疑是毛主席。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赢得人心才能赢得胜利,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对下属进行精神激励,以至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真正优势。
在共产党的队伍中,入伍后的第一课,各队教官不是讲队列、不是讲射击,而是讲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而在国名党的军队中,入伍后的第一课,各队教官反复重复的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虽然他们的军官有学历、有战术、还有高级的武力装备,但是使命愿景不清晰,国民党官兵不知为谁而战,成为一盘散沙!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物质条件很差,有时一个连队一餐只有两升米,可军营却能响起“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的歌声,还能战必胜、攻必克;红军长征过草地最大的威胁,就是饥饿困扰着疲惫不堪的每一个红军战士,最后在物质奇缺的境况下,走出了草地;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我边区实行经济、军事封锁,抗日根据地军民几乎处于“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境地,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物质生活仍然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但人们的工作热情不减。桩桩对比,显然抵不住现在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那么,在那个物质奇缺、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怎么能那样高昂,精神状态怎么能那样饱满,怎么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就是因为用信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凝聚人们的力量,最终战胜敌人、战胜困难。
1950年11月28日,当朝鲜半岛西部战线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东京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是这样描述中国军队顽强战斗力的:“这次不是局部的反攻,完全是一次预谋好的大规模的进攻!中国军队指挥有方,纪律严整,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没有停歇,没有节奏,即使死伤无数,他们也还是不停地冲击!冲击!”“中国军队都是飞毛腿,往往会在你根本想象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而且出现就是一个整师!中国士兵没完没了地吹一种特制的喇叭,好像还有哨子和铙钹之类的响器,海浪一样涌上我们的阵地。他们根本不把生命当回事!”一个人的信仰明确了,再苦再累乃至生死都会置之度外。
因此,我认为要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除了物质激励,必须重视愿景激励。有使命感、有信仰的队伍最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