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12月10日,陕西已分三批完成13大类高值医用耗材全国最低价限价采购,价格最高降幅98.7%,平均降幅18.37%。此外,联合成立西部十省联盟医用耗材采购联盟(陕西、四川、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湖南、黑龙江、辽宁省)是以陕西省13大类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为基础,与各省区联合议价。但联盟内各省均以陕西作为医用耗材的限价为标杆,实施价格联动。
鼓励同行举报
每一次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都有三四千家以上的企业报名,涉及几十万的产品的规格,在有限的人力、有限的时间内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各方面的审核,确实是个难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从四川开始,接着是浙江、京津冀、海南医用耗材集中招标均鼓励同行举报。笔者认为,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竞争对手,还有什么比鼓励同行举报更能发现问题的呢?已经有不少企业因为遭举报,而被取消产品中标资格。
海南:同行投诉产品限价来源不符合此次挂网规定,同行投诉产品限价不在此次挂网目录范围内,同行投诉产品限价不实,产品报价高于实际限价。
浙江 : 被投诉同评审单元产品价差过大的,如专家组认为需进行议价;议价不成功的,取消被投诉产品中标资格。被投诉未如实申报历史最低销售价格的,则取消产品中标资格。涉及投诉二级目录归属问题,若投诉成立,取消被投诉产品中标资格。涉及投诉产品注册证有效性等情形的,向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咨询核实。如发现存在问题的,取消被投诉产品中标资格。
京津冀:对企业已填报提交的企业及产品信息同步进行公示,并接受质疑和澄清。
四川:投标企业报最低价以后还要公示,让同行互相举报。
医用耗材的采购目录
医用耗材的采购目录是集中招标最关键的因素,可惜很多人都忽略了,更谈不上运用好采购目录的技巧。接下来以医用胶片为例,分析医用耗材的采购目录,如表5-2所示。
表5-2 2012-2017年医用耗材招标采购目录之医用胶片的分析
产品名称 | 各地招标采用的比例 |
医用激光胶片 | 99%招标机构均采用 |
医用CT胶片 | 70%招标机构均采用 |
医用X光胶片 | 30%招标机构采用 |
医用热敏胶片 | 60%招标机构采用 |
医用干式胶片 | 20%招标机构采用 |
医用喷墨胶片 | 从未采用 |
医用纸胶片 | 1%招标机构采用 |
云胶片或电子胶片 | 从未采用 |
①医用激光胶片之所以被99%的各地招标机构采用。笔者认为,是因为在医用胶片领域销量最大的锐珂(柯达)、柯尼卡、富士4000均为医用激光胶片,是实力的体现。
②医用CT胶片实际上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医用胶片分类上没有的名称,它只是放射科领域专家和医生一致认可的,不成文的医用胶片的名称。医用CT胶片是针对普放(DR)胶片而言的,医用CT胶片比普放(DR)胶片在图像的灰阶、分辨率等方面来说要求更高,但很奇怪,却没有医用MR胶片。
③有30%招标机构采用医用X光胶片,只能说明这些招标机构所选择的采购目录有五年左右没有更新,医用X光胶片早就随着医用X光机的淘汰而淘汰,现在乡镇卫生院都在采购DR。
④医用热敏胶片只有60%招标机构采用,也是因为医用热敏胶片的厂家(爱克发、富士3500)的市场占有率相对低于医用激光胶片。
⑤医用干式胶片包括医用激光胶片、医用热敏胶片和医用喷墨胶片。
⑥医用喷墨胶片和医用纸胶片:2015年3月31日和2015年7月28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对上百个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其中对医用胶片重新做出明确的定义:一是明确喷墨胶片,即医用打印胶片只能用于普放,一旦违规用于CT、MR,被举报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可予以查处,存在政策的风险。二是医用纸胶片不能用于临床诊断。笔者认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二则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产低端胶片(医用喷墨胶片和医用纸胶片)的发展势头。
⑦云胶片或电子胶片:医用胶片目前在临床诊断上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现在医生是依靠竖屏(电脑显示器)来诊断,无胶片化已成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发展趋势,再加上区域影像中心的成立,医用胶片被淘汰出局是迟早的事,目前有宁波明天、深圳巨鼎、浙江联众等企业在市场上推广云胶片。云胶片或电子胶片至今还没有全国的收费标准,现在只有浙江省物价局和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文,2018年9月20日起执行省级公立医院提供的数字影像服务(电子胶片)收费标准为每次检查每人最高不超过20元,其他公立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在最高标准范围内由各市核定。
基于以上分析,要改变目前医用耗材购销存在的名称不规范、规格型号不统一的现状。国家核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上的产品名称必须细分到二级目录并和采购招标目录进行挂钩;必须以医疗器械注册证标识的规格型号进行分类;必须以每一投标产品标注的临床用途、性能描述、检测方法进行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和浙江医疗耗材招标均规定针对同一病种诊断,不分检验方法统一收费,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的费用。然而医疗行业发展应是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的过程,由于控费,出现原本被化学发光取代的酶标法重新被应用,这可能并不利于国内外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医疗耗材招标目录的确定还应邀请各学科的医学权威专家对产品分类进行审核,然后网上公示,接受生产厂家和代理商的质疑,最终形成统一的医用耗材招标的产品目录,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一种产品都有清晰的分类;既有利于企业准确投标,又有利于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平衡产品价格,又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用耗材的价格虚高的现状。
其次,分析近期国家出台的宏观政策,未来医用耗材招标的主流是省标,两年招一次比较合理,这也是目前各地采用最多的招标时间期限。综合评议法+网上报价/网上开标+面对面议价的这种混合式招标模式已经成为主流。
目前高值耗材以省标为主,普通医用耗材和体外诊断试剂以市标为主,医院只能采购中标品种,生产企业之间为获取市场份额,势必会互相竞争,势必会有降价动力,但前提是要淘汰高成本和劣质的产品。因为招投标的本质是带动整个医疗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极个别地区招标采取最低价中标,即违背国务院关于招标“不唯低价论”的规定,又违背市场规律,从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劣质产品、劣质的售后服务在市场上盛行。
自从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视察上海联影,提出扶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接着国家卫计委启动并完成首批优秀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遴选工作,但具体的扶持国产医疗器械招标的政策出台很少。笔者建议,在经济指标的评分上给国产医疗器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医疗器械企业一些扶持政策。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江苏医用高值耗材招标出台一条有利用国产医疗器械的规定:根据综合评审入围结果,要求议价规则为每种产品中标企业原则上不超过4 家,其中至少有一家国产企业。
降价控费——打铁还需自身硬
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降价、限价一直是主旋律,二十多年的医药改革和二十多轮的药品降价依然没有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政府想通过招标把价格降下来,能降多少?降25%,还是35%?真正把医用耗材的价格水分完全挤干,还是要扶持民族医疗器械企业,还是要在创新资金投入、招标、物价、医保、集中采购等方面扶持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心脏支架作为利润奇高的历史已经远去,目前心脏支架由以前七万元多降到两万元,是因为国产心脏支架品牌(如微创、乐普、吉威)已经由零增长到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只要是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类,价格较高,如种植牙;只要是国产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类,价格较低,如心脏支架。
人生如戏,生末净旦丑。无论你扮演哪种角色,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而那些把握并熟练运用游戏规则的企业,才能入围医用耗材集中招标,才能占据市场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