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项目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确定系统的技术要求,这个技术要求不是通信协议,这个技术要求是根据现有甲方大致的业务需求,包括功能和系统的关键技术指标,比如使用的频段、传输的带宽、承载的业务类型与业务容量。系统的技术要求还是将来竞标测试的依据,要求不能太高,太高了最后制造不出来,项目上就失败了;也不能太低,太低了系统没有先进性,也不是甲方想要的。所以甲方、乙方各个厂家最开始在技术要求上就展开了博弈和攻关。
甲方制定技术要求的过程也很务实,先由甲方组织专家,制定出一个初步的要求,再找各个厂家提修改意见,最后定稿。初步技术要求出来之后,各个厂家就根据自个儿的条件纷纷提出修改意见。有的技术实力强,想让这个技术要求更高一点儿;有的技术实力弱,希望这个技术要求更低一点儿。
这二十个厂家里面,北特通信跟客户关系好,但是技术实力弱,缺少技术储备。北特通信想运用客户关系影响技术要求的制定,于是先开始造势,邀请了客户专家组成了一个大的考察团,到北特通信的总部进行考察。以前乙方邀请甲方去考察,都包含了有招待和附近旅游的意思。北特通信在这次考察的过程中,不仅非常热情,安排甲方到附近旅游,还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场表演,把自己的通信设备的各项功能在现场给所有专家一一演示了一遍,赢得了甲方和专家们的一致好感。甲方当时就把制定技术要求其中的一期会议,放在北特通信的总部举行。通常情况下,项目的会议都是放在北京组织的,放在北特通信的总部,是非常罕见的。这回北特通信下了血本,不只甲方的人,所有参加会议的乙方代表都全部包住宿、吃饭,而且规格也不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北特通信的老总李总,不仅在会上对行业和技术侃侃而谈,平时也非常平易近人。据说,李总早年家庭条件很差,小时候都没有穿过鞋子,读书极为刻苦。后来做各种生意,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通信行业。从代理通信设备起家,一点一点做大,逐步做生产、研发,现在已经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在工业园区拥有三栋楼。早年间辛苦创业的经历,让李总练就了独特的气场,不仅在领导面前展现出成功企业家的风范,在普通员工面前也没什么架子,跟我这样的其他厂家的职员,也能混在一起说笑话。
这一次北特通信的公关确实奏效,他们想把技术要求放低一点儿的想法,成功地让大家接受了。因为项目才刚刚开始,困难特别多,把标准降低了,对大部分参加项目的厂家来讲是有利的。所以只要甲方不反对,大多数人都是赞成的。
在制定技术要求的同时,也把项目完成时间敲定了,总共是两年时间完成。这两年时间当中,做样机的时间是一年多一点儿,后面有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是用来系统联调以及权威第三方测试。这个项目总共包含十种设备,每种设备除了单机工作测试之外,还需要和其他的连接的设备,进行互联互通的,最终要把整个系统所有的设备都联起来,一起来调试。这个联调的过程实际上是很费时间的,要知道一部手机,只做功能性测试,就有三百多项试验,手机除了功能性测试,还有其他的测试,比如稳定性、环境适应性测试,这还只是一个手机的测试,系统中那些大型的设备功能复杂得多,单个设备的测试就可能上千项,所以要把整个系统测试完成,是一个相当大的工作量。评判样机能否通过测试,就是根据最初确定的技术要求。
技术标准制定完了以后,各个厂家要报名竞标的设备,报名不是说签个字填个表就完了,还得组织自己的技术专家,要提交竞标产品的设计方案。这对各家来讲也是一个考验,你不能够按时提交设计方案,那你就不算有效的报名。另外,甲方吸取以往此类项目的经验,报名之后不给全部拨付研发经费,只有等到样机设备通过测试之后,才给研制经费。技术方案的困难和可能拿不到足够的研制经费的风险,使乙方各个厂家慎重对待报名,光想凭客户关系就拿项目的厂家是没办法滥竽充数的。
我作为参与这个项目的CW公司项目组中的一员,在公司内部开会讨论要参加哪些设备的竞标时,与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反复开会讨论,最后,只能在我们非常有优势的方向,报名参加了六种设备的研发,其中,为了跟进网络核心设备的发展,我们也报名了核心设备。到报名截止日期,只有东讯电子、北特通信、南赛通讯三家报名了全部十个设备,而剩下的二十多个厂家,跟我们的情况类似,都是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向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