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初创团队,刚开始公司只有 7 个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招聘。我是产品经理背景出身,招聘研发或者销售岗位的时候两眼一抹黑。我们刚开始拿到猎头推荐的简历的时候很盲目,看到大公司背景就兴奋,可是约过来一看就很失望。有的人选看着Title好高大上,被吓到了,约过来一面才知道其实做的事情特别窄。也曾经遇到过一个看起来非常漂亮的简历二话不说就录用了,结果对方没过试用期就消失在人海中。这种坑踩多了以后,就发现不行,要找到做对招聘的方法。
因为要跟风口上的其他医疗公司抢人,我从一个专业HR那里听到了人才地图项目,很感兴趣,所以自己做起来了。
现在我让公司唯一的行政兼HR Jane提前让每一个面试人选做一份信息记录,借此了解他身边人的信息。除此以外,我也要求Jane整理一些市场上的公开信息,以此画出简略的组织架构图,然后再跟人选面试的时候做印证。然后再面试的时候,我都会想方设法了解基本的架构,再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慢慢去补充清楚。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研发人才市场的信息像燕子铸窝一样慢慢积累了起来。大概半年后,比较清楚市场人选的状态了,对猎头推荐过来的简历基本有一个判断,是不是一个好简历,以及值不值得花时间去面试。在面试过程中,能较好地地把握招聘节奏,是继续再看,还是立马拍板。
刚开始我都在做大公司的人才地图,因为也盯着这些企业招人。但后来发现因为初创公司的团队,需要每个人都独当一面。但后来慢慢发现大公司的人很难匹配我们团队,因为他们往往做的事情比较窄。我就把人才地图目标放宽到中小型公司上面,看看能否找到一个恰好有大公司背景的人才。后来发现通过各种信息调研,真的顺利找到两个这样背景的人选。
在团队层面,我也会考虑员工性格组成的平衡。创始人往往会偏好和自己脾气相投的人,觉得这样会有利于团队氛围,但一群老好人对同一个问题达成一致的观点,这对公司来说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看不到事物的多面性。
我是外企出身,关注招来的团队是否接地气、是否和我互补。初创公司不可能按照大企业的规划做事情,所以我刚开始都尽量朝着本土的企业去做人才地图。最终我给公司招聘的团队成员的背景或许没有特别亮眼,但是他们的经验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会尊重对方。
有了人才地图项目后,我又在公司推行人才盘点,我认为,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擅长。即使是“兢兢业业的老白兔”,也有他适合他的岗位。例如库管这个岗位,需要一个认真负责、不急功近利的人来做。相应的,在盘点考核时,对这类岗位的绩效标准也要有所调整。如果按照给公司带来的收益算,这样的人一定是吃亏的,以整理的准确率、出库率来算更合适。
我会把员工定岗在一个位置上,但鼓励员工参与跨部门的项目。如果条件允许,我也会鼓励员工轮岗。我曾在强生工作,那里有轮岗制度,我觉得非常有魅力。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在不同岗位上轮了一圈后,可以看看不同的风景。现在,一些年轻人来我们团队,也是看重我们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