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绩效考核的结果导向误区

经销商在绩效考核上的结果导向主要体现在财务数字,比如销量、销售额、利润额、市场份额等指标,而对于如何达成这些数字则不进行考核。那么,经销商追求财务数字有错吗?没有错。问题不在于是否追求财务数字,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追求。结果导向有三个含义:一是以财务数字为核心;二是追求短时间内的财务数字;三是对如何达到这些数字毫不关心。经销商在绩效考核上的结果导向误区就是:对结果的认识表面化,对结果的态度短视化。

1.误区一:对结果的认识表面化

一提到结果,经销商直接将其与销售有关的一系列财务数字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财务数字就是结果”的观念。这种认识把结果简单化了。一家经销商会把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这是一个明显的财务数字,是一个结果,但是对于新产品的推广、产品的铺货率、终端的生动化、价格管控等指标,他们就不能作为结果被考核了吗?事实上,把这些指标纳入到结果考核中,将会对最终的财务数字结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结果”其实是综合性的概念,最终结果是“结果”,阶段性结果也是“结果”。在食品企业中实施的HACCP认证,其实就是一套非常好的阶段性结果考核体系,它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从而确保产品的优异品质。如果不重视阶段性结果,厂商就会丧失动态调整的机会,很多问题会被掩盖,成为危机爆发的“火药桶”。所以,经销商在开展绩效考核时,一定要把阶段性结果和最终结果整合起来,对阶段性结果的考核实质上就是对过程的考核,就是对行为的激励。

2.误区二:对结果的态度短视化

很多经销商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只盯着当年的财务数字指标,要求业务人员竭尽全力完成,对于其他过程指标都可以不考虑,仿佛只要今天吃饱了饭,至于明天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吃上好菜,都可以先放在一边,到时候再说。可这种考核的结果却会造成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局面,业务人员为了能完成指标,拿到可观的奖金,往往“不择手段”,滥用返利、怂恿或默许冲货、空头许诺、不切实际地压货等,最终产生市场秩序混乱、渠道库存积压、客户一片怨言等严重的“后遗症”,使得经销商失去了业绩持续成长的基础。经销商看重财务数字指标是没有错的,如果不顾未来的成长而透支市场的果实,只会带来致命的打击。

为什么要激励行为而非结果?试着问一下自己:到底谁能决定最终结果?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又有多少?事实上,真正能掌控的只能是自己的行为,只能是过程,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也只能“成事在天”了。因此,经销商必须要跳出对“结果”的认识误区,从过程、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对结果的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