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与组织之间的共鸣、共生、共创共享,是组织能力的三大特点。
人与组织之间存在价值的共鸣,这是组织能力的第一特点。组织要有价值追求,在今天的外部环境中,这已经是被多次强调的问题。包括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组织导向等概念,其核心和本质都是在强调文化能够提升思想认知,从而提高生产力。当企业员工对其所在企业或组织的价值观、理念不再认同时,他就会离职,这在今天已经非常常见。企业员工的工作理念正纷纷从“为了活下去”向“为了快乐下去”转变,而在影响员工去留的因素中,能否与组织追求形成价值共鸣是重要的一点。
人与组织共生,是组织能力的第二特点。它是指组织与人是互相促进的。打个比方,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自联想这个平台,没有联想,杨元庆或许不会有今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反过来,没有杨元庆,联想集团或许也无法达到今天的发展高度。因此,组织与个人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人与组织之间实现共创共享,是组织能力的第三特点,也是人与组织之间的最终问题。所有的企业或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要制订激励机制,以实现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激励,即所谓的共创共享。没有激励机制,企业或组织就会发生变迁。事业合伙人机制、阿米巴机制,是解决人与组织之间共创共享问题的典型。
人与组织之间的共创共享问题,其核心要素有三点,即人与组织的协同、组织的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三者的逻辑关系是,人与组织的协同问题核心是解决组织能力的问题,解决组织能力的问题核心是解决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三、组织应当追求的三重目标
进一步看,如果从人与组织这两个层面去思考,对于组织能力的理解就变得可视化、可度量了。在人与组织的关系中,“人”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阐释。
一是人的价值追求。也就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三观”“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工作会感到快乐”。企业在制订选人、用人的机制时,“三观”的评价越来越被看重。
二是人的能力。这体现在学历背景、工作背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等各个方面。
三是机制。这体现在当人的价值观和能力与企业相匹配时,机制是否能够激活其内生驱动力。
在人与组织的关系中,组织所要追求的内容包含三方面。
一是效率。无论企业采用的是大组织、小组织,还是自组织,如果最终企业的效率低下,那么就一定有问题。比如有些企业发展规模还不大,就开始搞事业部改造;有些企业还不成熟,就开始搞“呼唤炮火的声音”。这绝对是有问题的。思考如何改变现状、提升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要看具体的组织形式是否适合企业的环境和发展阶段。
二是效益。每个组织都要成为一个企业价值的创造者,组织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应该产生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货币价值,也可以是加速整个货币价值形成的隐形价值。这也是很多企业提出“平台赋能”的原因,平台赋能未必能够产生实在的货币价值,但是能够推动实在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效果。现实中常发生这样的问题,虽然组织的效率很高、组织的效益很好,但是组织偏离了公司的战略,公司就出现了问题。我常说,组织的效果一定支撑着公司战略。考察一家公司的组织是否有效果,可以从两个层面着眼,一是是否具有支撑公司战略的组织表达体系,二是是否具有能够激活人性的组织活力。当这两者兼具时,就可以判断这个组织是适合公司的,在企业中有效果的。反之,如果不符合这两者,就说明这样的组织存在问题,在企业中没有效果。
方法论
组织能力模型落地的三个要点
——机制、流程、价值观
作者|苗兆光
组织能力,从本质上讲,是战略的核心竞争力。组织能力就是达到某项战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克里斯坦森、钱德勒等管理大师通常会把战略和组织放在一起研究。背后的逻辑是:战略是抽象的,组织是具象的,企业所制订的战略必然要通过组织能力来实现。
一、组织能力的三个核心内涵
组织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两个问题——满足战略要求的能力如何建立到组织上?组织如何拥有能够满足战略要求的能力。
包括“杨三角”在内的很多组织模型,都在被反复提及,但是我研究之后发现这些模型也有“不靠谱”之处——模型往往并不指向战略的要求,缺乏与战略的连接关系,也就是说不具备打胜仗的能力。
我认为在目前的所有模型中,最好的是克里斯坦森提出的“三角模型”(RBV),我认为它是解读组织能力最好的理论基础。
克里斯坦森在其“三角模型”中解释,能力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资源。无论做什么事,没有资源寸步难行,就像研究手机需要懂技术的人,实现线上沟通需要腾讯会议这类系统,这就是资源。对于企业老板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钱,什么都建不起来。于是他们通过让公司上市来获得资金,从而换取其他能力。
麻烦的是,在用资金换取能力的过程中,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企业老板们在制订一个能力目标前,首先需要了解获得这个能力必要的资源,避免由于时间问题而无法获得资源的情况发生。
第二部分是流程。流程是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过程。就像钱、原材料、供应商、土地这些资源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房子的?这个过程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如何让它更有效?这叫流程,也就是转换过程。
第三部分是价值观。能力本身具有内生的价值观,在竞争市场上,小米手机要做普遍用户这个市场,那就必须具备低成本的能力,低成本的能力就要求公司内部贯彻低成本的价值观——设计不能冗余,原材料的价格不能高昂等。这就是价值观。
随着小米的这个价值观融入组织,当企业想做高端产品的时候,这个价值观便不能支持。反之亦然。与普遍可接受的市场相反,如奔驰就做不出丰田那样的车,因为在奔驰所有组织里所贯彻的价值观都是豪华、奢侈,各个部分要有余量、都要宽敞。
二、模型对接现实的三个要点
上述这三点就是建设组织能力的核心。克里斯坦森谈到这里就没有再谈了,因此这个模型显得很抽象,在中国也不被使用。
我试图从资源、流程、价值观这三方面对这个模式再进一步解释,以便该模型能够对接现实。
(一)资源:四个机制做好“人”这个重要资源
我对组织能力的理解,从战略开始,进而分析需要什么样的组织能力,再评估资源。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想把“人”这个资源做好,须做好四个机制。做好这四个机制,组织能力才会变强。
一是评价机制,即如何评价资源是否达到了要求。例如你需要一个高级工程师,必须要经过对候选者——这些资源——的筛选、评价,才能确定其是否能够达到你的要求。这一过程需要有一套机制。
二是补偿机制,当别人把所掌握的资源给你时,你需要对其进行补偿。比如,当工程师为你进行技术研发时,你要付出代价,或是当经销商把客户资源给你时,你要付出代价,这就是补偿机制,也就是所谓的利益机制。
三是激励机制,资源被激励后会变得活跃,没有激励,资源就不会活跃。对于企业或组织而言,资源能否被激活至关重要,这就是激励机制的作用。
四是发展机制,资源需要不断强大、丰富。比如,数据是你的资源,那么你必须让数据越来越丰富,抑或人是你的资源,那么你必须让人的能力不断提升,夏惊鸣老师所讲的“人才不是资源,人才梯队才是资源”,这就是一种发展。资源必须要通过发展机制变得更强、更丰富。
(二)流程:让流程变强需要做到四点
一是协同规则,即我们通常说的IPD、ISC,把人组织协同起来、合理分工。
二是知识显性化,复杂的知识可以通过流程变得简单、固化。比如,详细记录一个“最牛秘书”的工作方式——每天、每月、每年上班做几件事,做每件事的步骤等,然后用这个标准和流程规范去训练其他人。流程本身是一种知识的显性,能够把隐藏在各人身上的特质外化出来,就是流程的知识显性化。
三是改善,随着知识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提高,流程必须要一步步迭代,变得更优化、水平更高。华为的流程体系历经了几十年才建成,企业的流程需要慢慢迭代才会变成很强,盲目模仿使用达不到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改善业务形态,如果不改善业务形态,流程转换的效率就不够。
四是治理,组织治理是指,在组织目标确定、组织流程通畅的情况下,确保分解到组织中各个环节的资源之间,在企业目标、策略上协同一致、前后端达成共识。组织治理包括顶层治理、控制体系治理等。
(三)价值观:价值观有四个原则
一是利益的平衡。所谓的价值观就是平衡各方利益。譬如,顾客的利益、员工的利益、股东的利益等,这些利益放到组织上如何平衡、优先顺序是什么?这就形成了公司的价值观。
二是共识原则。公司的价值观确定后,还需要在员工中形成共识。只有共识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过程,可以说,达成共识的才是价值观,不共识的那是想象。
三是决策原则。在具备了价值观和共识后,真正重要的就是将其转化为决策原则,以便在做决策时去使用它。
四是转化为行为准则。员工的行为准则就是这样来的。
人才梯队:组织能力的“腰”
作者|夏惊鸣
人才梯队是组织的生命力;管理机制是组织的驱动力;组织体系是组织的“能力营盘”,是营盘力;企业文化是组织的“导向”,是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