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的底层逻辑是聚合用户,实现有价值的连接。而更进一步去延伸,社群就是要通过深耕用户关系,从而去构建私域生态。你能从社群运营中挖掘出多大的价值,取决于你能深耕用户关系到哪一层。而想要挖掘出更深的用户关系,首先得确保你的鱼儿能游起来。可以通过注入社群活力,也就是想办法抢占用户注意力而实现。
在社群运营上,用户之所以会把注意力放在上面,有两个原因:有内容和有互动。具体一点来讲,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互动才是有效抢占用户注意力的。答案是:共同目标事件和情感流动。
共同目标事件:首先要有一个目标,其次有某一具体事件来支持。比如学习,只能是事件,但不具备共同目标!而考取心理师资格证,则是一个目标事件。比如读书群,读书这只能算是一个行为,但是一年读完100本书,这是一个目标事件。而共同目标事件,则是指需要“我”来参与,才可以!这样用户才会不自觉地关注这个群。
而情感流动是指,在群里有着某个自己喜欢(或崇拜,或仰慕,或渴望与之交流)的人,也就是拥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动,让人在群里能感觉到温暖、舒服或者好玩、有趣。
目标事件与情感流动是社群的两大黏合剂。绝大多数社群在运营之初,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设计共同目标事件,来强化运营者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目标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完成某个具体目标,既能抢占用户注意力,又能强化彼此之间的关系。
当社群运营到一定阶段之后,共同目标事件的吸附力便会减弱,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具有更强黏性的东西来吸引用户,你去看看,所有社群,生命周期最长的社群是哪一类?毫无疑问,肯定是工作群和家人群!所以,比目标事件更进一步的就是情感!以情感为纽带,才能发展出较强的社交关系,才能进一步深化用户关系。
当然,不管哪一种,都遵循用户生命周期,用户价值总有走到头的一天。目标事件有开始,就注定会有结束的时候,而那些可以做到长期不计回报维持社群情感的人又会有多少?所以,社群活力无法永存,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社群都喜欢打着学习的旗号?因为就线上社群而言,时间才是容器。你能让用户为你的社群交付多长的注意力,就能确保社群存活多久。
而在学习型社群里,首先具有周期较长的目标事件,毕竟学习是一个交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交易的过程。同时,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思想碰撞,从而进一步产生情感交融,这是一个自然过程,既不刻意也不违和。为什么以前类似MBA商学院这样的机构会如此风靡?你肯定也听过一句话:去商学院的根本不是去学习,而是混人脉。这也证明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学习所形成的社交网络还是属于相对优质的社交关系网络。
如果你能理解时间是容器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在打造多层次留存用户的社群时,就必须考虑,想要在生命周期尺度上拉开差异,时间越长的社群,能够加载的共同目标事件也必须足够长。而生命周期越长的社群,所能发展出来的社交关系,彼此交织的情感也就越发充分,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