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中国营销向何处去?

中国著名财经观察家 《第一财经日报》原总编

秦朔朋友圈自媒体创始人 秦朔

营销是企业的基本职能和活动。没有营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无法传导给消费者,企业也就无法存在。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企业成果的唯一呈现方式,是通过顾客产生的,企业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必须通过顾客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才能转变为收入和利润。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地和第二大消费市场,营销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市场上的营销活动数不胜数,中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品牌。但是和中国经济的总量以及中国企业的规模相比,中国品牌的价值亟待提高。

目前中国的生产总值占全球的15.5%左右。在2016年财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已有110家(含台湾7家),占比22%,仅次于美国的134家。但是在世界两大权威的品牌排行榜上,Interbrand 2016全球100最佳品牌,中国有两家,美国有52家;BrandZ 2017全球最具价值品牌,中国有13家(含香港地区1家),美国有54家。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规模很大但品牌价值不高,或者用我的一个总结,“博大而不精深”。从宏观上说,这是中国经济粗放增长、投资拉动、债务驱动的必然结果,从微观上,则和中国企业自身缺乏在高价值方面的努力有关。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他还说,“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我们来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智能手机是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一个亮点,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曾经将中国国产的智能手机作为正式礼品赠送给上合组织峰会的与会者,并在2016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赞扬了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瞄准高端市场,满足了人们对更多样的功能、更快捷的速度、更清晰的图像、更时尚的外观的要求,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上升。

中国手机企业的成就可喜可贺,但和世界最高水平相比,差距则非常明显。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统计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苹果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83%,三星占13%。两家就拿下了96%!苹果一季度的运营利润约为101.8亿美元,中国最好的OPPO,运营利润是2.54亿美元,华为是2.26亿美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要走高价值之路,路漫漫兮!

但是,是不是说新兴市场就不能产生高价值品牌呢?当然不是。三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三星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变革的,当时的三星变革是从抛弃二流产品形象开始的,社长李健熙说,“现在是产品信用和形象的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品质才是竞争力的衡量标准,关系到三星的生存权。3万人制造的东西由6000人去维修,这样的企业拿什么和人家竞争?”他甚至说“就算停止生产或市场占有率下降,也要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和对策,把产品品质提高到世界水平”。1993年6月三星在法兰克福召开了由1800名高管列席的海外会议,宣布发动变革运动,“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化”就是那次会议上提出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不少和三星从事相似业务的企业,当时和三星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满足于在中国市场挣容易的钱,始终不肯在研发和品牌上下功夫,结果到了今天,只能永远望其项背了。

2017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是一个有前瞻性的判断,但是能不能真正落实,还要靠中国企业家的自觉和扎实的努力。(以上部分建议删除)

中国品牌向何处去?中国营销向何处去?如何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走出“规模大而不强、品牌多而不精”的低价值洼地?最近我阅读了杜建君先生的《精品营销战略》一书,深感这是中国企业界非常需要和期待的一本好书。

建君很多年前就有了“精品营销战略”的相关思考与咨询实践的准备。记得他离开TCL后,2000年涉足互联网行业,与《销售与市场》杂志合作创办了中国营销传播网(www.emkt.net)任CEO,很早就敏锐提出了“新营销”的概念,并在深圳搞了第一届国内“新营销”论坛,当时我也受邀参加了会议。半年后的2001年春,建君自己创办的深远顾问公司呱呱坠地以后,他总是忙于为客户企业献策建言、讲课培训,一直奔波在路上,经常深入到国内广大市场的一线进行调研、分析,将自己的洞察与思考化成一份份沉甸甸的咨询报告。《精品营销战略》正是他思考磨砺十数年的精心之作,可以为很多苦于找不到企业转型升级清晰路径的本土企业,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借鉴与实操方案。

《精品营销战略》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提升中国本土企业品牌价值的战略路径与方法策略,同时也是营销文明的一次全面总结。最近两年,我自己在研究商业文明。建君的“精品营销战略”的三大核心理念:“真的回归”的价值取向、“专业主义”的战略定位与“诚和之道”的顾客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对中国营销领域商业文明的一次重塑,是新消费时代的一次正本清源式的呼唤。

建君常年读书深广、服务苦心孤诣,事业上一直跨界很大,颇有时代的理想情怀。我每次见面问他创业的心得,他总是讲要感恩与珍惜,他还担任着深圳管理咨询行业协会法人代表与常务副会长,又为自己多增添了不少忙碌,不过,这也是当前我们这一代知识人的共有情怀与担当吧。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这一轮消费升级的大浪潮中,是该告别过去30多年时间里已然不适用的旧的“生意型”商业思维了,是该重构适应于新经济时代的“价值型”商业文明理念了。而建君的精品营销战略思想,正是在吹响新时代的中国营销文明的号角。

是为序。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