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实我们没什么是非,有的只是立场

当我们决定是否接受到来自别人的信息,我们习惯于先考虑对方的立场。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家里有个喜欢二次元漫画的“熊孩子”,而你很反对,那么你关注和分享的是这样的内容:

“科学研究证明:沉迷漫画会导致注意力下降”

“过于沉迷漫画会影响孩子心智成长”

“社会学家认为,这一代是浮躁的一代”

……

而“熊孩子”则喜欢这样的内容:

“二次元的世界他们不懂”

“看漫画有利于开拓人的想象力”

“某某名人是二次元漫画的爱好者”

……

在上面这例子里,就算你既不是“熊孩子”也不是为“熊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长,光看题目,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站队式态度”。

站队站在哪里,屁股坐在哪里,比你表达什么更重要,坐骨神经决定脑神经。

如果跟自己立场一样的,哪怕内容荒谬也有很多人接受,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感觉你跟他立场不一样,再客观的内容也会被怀疑别有用心。

头些年,不少品牌靠打民族牌赢得了市场;中医在专业领域接受度低,但大众接受度却非常高,一个“中国”的“中”字居功至伟。这都是站立场的鲜明例子。

方舟子一开始学术打假,赢得喝彩一片,那是站在老百姓立场,打学术界以及各种名人的假,老百姓感觉过瘾;后来老方同志特执拗,要做“科普”,批中医、批周小平、挺转基因,那就等于说大部分是“傻瓜”了,这相当于“自绝于人民”了,网上的名声很快就骂声一片了。

要获得受众的认可,你讲什么不重要,内容有没有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立场。

想要有脑残粉,必须变成粉丝的脑残粉,粉丝必须天然正确,隔着屏幕都要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说他们想说的说,骂他们想骂的人,证明他们是正确的,重要的。

这就是老苗要讲的互联网内容营销要素的第二个——行为立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