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成本置换术

在成本角度套利,其实是一套成本置换术,用相对小成本取代原有的昂贵成本,即实现MC——成本最小化。这是企业家心头的梦想。

单点套利:置换最大的成本环节

对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2013年据说是史上最难的就业年度,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我在一次同企业的交流会上就是以这个段子开头的,讲完后,问了一个问题:大量的金钱时间投入换来一张文凭,大家觉得没必要,那么,我们做企业的,是不是也有很多巨额的投入,看起来是理所当然,而实际上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呢?

大多数人陷入茫然与沉默。

置换商铺成本:小生意人的方法

如今地产租金昂贵,大多数商人称自己是为房东打工,在一个店租支出占到营业额40%—60%的年代,店铺成本通常是主要的经营成本甚至风险。

营销人的圈子里面流行着一堆理论应对这个问题:选址模型,店面空间利用,店面醒目设计……这些“科学”、“大师气质”的东西被广泛采用后,其实是把思维引入了几条狭窄的胡同。我们来看看身边的小商人、个体户,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们小区附近有一个修锁开锁的妇女,外地人,她没有本金去繁华地段去开一家小店,也没有关系能在繁华路段去设个户外小摊点,她只能在居民区里面租了一间屋子,生活生意两用。

很明显,她的难题是小店的客流量不足。不仅仅每天经过她的屋外的客人不多,而且开锁是临时性需求,居民真的有需求时,不一定能想起她。

她的解决方法相当奇特,她居然找了一个同乡来卖一种早点——豆馍,她大方的提供了自己屋子的空间给这位同乡放他的摊点车,并且告诉其同乡,早上8:30以前这个地段没有工商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位同乡来了。

这位卖豆馍的老板也是一位奇人,她一个人能做3个人才能做的事,豆馍做得如同流水线生产,在几个大锅之间周转,收银,分切,制作,流水线从来不停,更为可怕的是价格便宜,吃一份热干面加豆浆5元,吃她的豆馍1元就能吃饱,于是周围几个小区甚至很远地方的人都会跑到这里来买早点,很多人骑着摩托车,在去公司的路上绕进来买点东西带走。

这种生意的特点就是熟人化,时间久了,买卖者之间会成为熟人关系,那位开锁的女士早上也会和买卖双方聊聊天,帮帮忙之类的,半年之后,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开锁的人,还有一份信任感,知道她不会乘人之危收高价,她的生意也就好起来了。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她显然没有分析产业,分析开锁这个行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店铺,需要多大的辐射范围,高峰客流量需要达到多少,也没有考虑怎样去高效利用店铺空间,更没有考虑如何做店铺设计从而令人映像深刻……她所做的是,增加一个新业务,通过新业务吸引流量,从而把居住地点变成旺铺。而且,用这个手法,置换了部分原本高昂的房租环节。

置换商铺和土地成本:企业的方式

部分行业的企业也用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取代成本,比如物流业。曾经有一段时间,物流业存在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来取代庞大的仓库用地成本。

他们的方式是不断移动。

中国20年房地产高速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局不会临时征用农民的土地,那样的难度很高,而且成本也非常高,他们通常会提前规划,先把未来几年需要的土地征用过来,以待未来商用。

这个时候,就是各类物流园的机会,他们可以非常廉价的拿到这些土地做物流园,搭些可以拆卸的钢构仓库,就可以经营了,直到政府让其搬迁,通常他们可以获取一定补偿费用。这曾经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这个方式就实现了成本替代。

我的一个朋友用了另外一种方式置换了昂贵的店铺成本。武汉的建材市场,商户之间竞争激烈,铺租高昂,每月150元/平方米的商铺也很正常,而且“巨型店”特别多,每个市场中,都是“大品牌+巨型店+设计师高返点”,于是只有大户能红旗飘飘,中等商户每况愈下,很多人只能亏本经营。

我这位朋友以前是一个企业的高管,出来创业,财务上的实力当然没有办法和大户相比,他倒是一个奇人,联合了一大堆小商户,联合买断了市场6楼的写字楼,改造成了商铺,主攻毛利高的商品,当消费者被设计师带到6楼时,他会获得看得见的实惠,大众商品比外面便宜,高档商品比市场上便宜50%。10个月后,现在居然有50%的消费者是慕名而来的。

这位朋友硬是自己造出了一个市场,而且,他的隐形盈利更是惊人,当时市场为了做示范效应,6层的售卖价格比住宅还要低廉,1年后的今天,已经增值3倍!

其实,这种方式在广东福建一带早已经成型,在北京,很多服装店也是把店铺“藏”到了写字楼。这种方式,就是企业把主要成本置换出来的案例。

任何高价成本环节:都能找到方法

凡是大项的成本环节都有置换的空间,服装业的人工环节占比就比较高,当人工大幅度涨价时,怎么办?

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机械化程度降低人工,但是有些企业把每条生产线分拆了,分拆到了内地。我的老家在武汉的郊区,目前村村都是大量的服装厂,村民可以用自己的空闲的几小时去务工,连小卖铺的老板娘,也一边开店,一边带孙子,一边剪线头……这种成本,比广东圈养工人的工厂成本低很多。

哪个环节是成本密集区,就想办法置换成本。这是成本套利的第一个手法,是最基本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