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陌生拜访,四招让你从陌生人成熟人

你有没有发现,过去满大街穿西装、打领带,夹着公文包,见小区就闯,靠陌生拜访拉单的保险顾问好像消失了,那些有机会给你推销保险的不是你朋友的朋友,就是你熟人的熟人。一上来就念经式的陌生推销已经被卖保险的推销人员彻底抛弃了,因为这种完全靠勤奋做销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还有很多销售人员一进店就开始背书:“老板,您好!我是××公司的销售代表,我们企业是专做平板低压灯的照明企业,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销售人员完全不顾店内的情势和现状。大多数情况下,客气点的经销商会说:“我们现在不需要,有空联系你。”不客气的经销商直接用冷漠的眼神,让你从头凉到脚。

终端陌生拜访,事实上是在一个稳定的沟通环境中,插入一个陌生人打破这种沟通平衡。破冰就是要在进入主题前,找一些水到渠成的话题消除与经销商的陌生感。这个破冰过程是自然融合还是被强力打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销商对你的第一印象。

一、顺杆爬

现在很多门店内部条件都比较好,冬暖夏凉,热水、冷饮一应俱全。绝大多数经销商都知道,真正走访门店的销售人员还是比较辛苦的。做陌生拜访的销售人员要完全了解和利用现有的气场和情势,做到人境合一。陌生拜访,尤其是小品牌企业的上门陌生拜访,经销商占据心理优势,与其如此,不如就汤下药,完全以弱者的身份获取“强者”的同情心和对话机会。现在比较常用的套路是讨水喝,冬天讨热水,夏天讨凉水,雨天躲雨,烈日乘凉。我还遇到一个做家具的销售人员,给我介绍了他做陌生拜访破冰的套路——吃药,将弱势装到底。

场景原型:

“老板,您好!我是做销售工作的,今天走访门店,胃病突然犯了,想找您讨口水吃药,行吗?”销售人员小李皱着眉头,一副痛苦的样子。

“行啊,一次性杯子在饮水机下面,你自己拿。”店老板一手指着饮水机,一手招呼小李进店。

小李倒好水,拿出以假乱真的薄荷糖冒充药丸:“老板,能借张椅子坐一会儿吗?”

“坐吧,小伙子,你没事吧?”店老板一边拉来椅子,一边关切地询问。

小李倒像没事似的:“老毛病,做销售吃饭不准时,休息一下就行,谢谢您。”

吃完了“药”,小李又趁势问道:“老板,能借一下您的桌子整理一下资料吗?我刚拜访完客户,资料都乱了,回去要被领导骂死了。”说完还特意拍了拍包里的资料。

“没事,你弄吧,你做什么业务忙成这样?”经销商边搭话,边好奇地看。

只要经销商产生了好奇心,销售人员就有了介绍的机会。

破冰操作要点:

一是开门见山表明自己的销售身份,不至于到后期给经销商介绍业务时,让其恍然大悟,发现上了当。

二是从对方举手之劳的事情入手,提高对方的反馈质量。

三是想办法坐下来,引起老板对你的兴趣。

例子里的销售人员拿糖丸当药丸,只是为下一步谈话营造氛围,寻找共同的话题,并没有不好的动机,我倒觉得无伤大雅。

二、做留名的“雷锋”

做陌生拜访,也会遇到无视你,你的任何搭茬的主动和意图,他都不接茬的经销商,最后你只能走人。

遇到这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经销商怎么办?所谓大巧若拙,无底线地抖机灵有时候不如老老实实地干活。在门外把卷角的海报整平,进门的时候把笤帚扶正,看到店里员工正在打包赶快过去搭把手,这些举动都能为你加分。眼里有活是关键。

场景原型:

业务员小李背着包走到建材城,径直走向潜在优质客户赵总的门店,这是一个有着12年经销经验的老经销商,网络覆盖三区十四县。

离门店还有五六米时,通过玻璃门就看到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坐在茶座前泡茶,自斟自饮,怡然自得。靠门口处,有一个年轻人正在点货、打包,估计货要得比较急,中年男人不停地催促,年轻人有点手忙脚乱。

玻璃门是虚掩的,推开玻璃门,小李进入店内:“是赵总吗?您好!”随手将门恢复原状。门后也有不少货,堆得乱七八糟。

“什么事?”喝茶的中年男人不紧不慢地问了一句。

小李赶快接上:“我是××公司的厂家业务,今天过来巡店……”

“××公司?我又没有做你们公司的产品,巡什么店?我们不准备接新牌子。”赵总不等小李说完就抢过话头。

“赵总,我们公司规定,不仅要巡视已经合作的经销商,凡是所辖区域内的门店都要走到。合不合作不重要,我们只是做正常的例行拜访工作。”小李话锋一转:“你们生意这么好,我来帮忙。”不等赵总反应过来,小李走到店员身边,帮忙捆外箱、打胶带。

干完活,小李拿来笤帚、簸箕,把打包落下的垃圾清理完倒掉。然后轻轻拍拍身上的灰尘(没有也得拍拍),递一张名片放在茶桌上,对老板说:“这是我的名片,赵总,您先忙,明天再过来拜访您。”

没等赵总想明白怎么回事,小李走出门店。你认为赵总这时会想什么?他想的是这人想干什么?

第二天,小李又去了,赵总还是在那儿喝茶。小李二话不说,帮着把门口的灯箱往显眼的位置挪了挪,又把××产品按logo标贴向外重新整理整齐,最后拿着干抹布把试灯台上的灰尘清理一遍,接着跟赵总打招呼:“赵总,我跟您说一件事,刚刚给您清理××产品的时候,有几个红包装的节能灯生产日期快一年了,我给您放在上面了,您记得叮嘱导购员先把那几个节能灯卖了。这是我的名片,上次给您了一张,怕您事多弄丢了,再给您一张,我是××公司的李××。”小李说完又走了。

第三天下午,赶上配送车过来送货,小李二话不说,帮着店员一起搬货,搬了好几趟,浑身是汗,满身是灰。赵总过意不去,招呼小李过去喝茶,小李拍拍灰,告诉赵总:“今天还有几家店没有走访完,去得晚了人家就关门了,今天就此告辞,下个星期二再过来拜访您。”说完,小李准备递上一张名片,赵总说:“不用再给了,我有你的名片,你是××公司的小李。”

如此循环坚持,赵总当然知道小李想做什么。但是一分钱生意都没有做,小李帮赵总干了几天活,赵总与小李的心理距离是不是拉近了很多?

破冰操作要点:

一是进店自我介绍后,经销商问你做什么的时候,一定不要说过来看看、过来学习之类的套话,因为在没有建立联系前,大部分经销商都不喜欢被同行观摩,谈话会陷入僵局。而巡店是一个专业术语,指向不明,经销商一般无从辩驳。

二是不谈合作,先干活,而且眼里有活。选择那种能沾灰、能出汗的活干,“成绩”摆在明面上。

三是要快速识别店老板,比如,坐在收银台后面的、在茶台后负责泡茶的人多半是老板。

三、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埋头苦干型销售人员遇到不搭茬的经销商,经销商开发效率岂不是大大降低?有销售人员问我遇到这种情况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我的回答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主动制造谈话的机会。

场景原型:

第四天,小李帮赵总把包柱上的过期海报清理干净后,这一次,小李没有拍去手上的灰尘,而是主动与赵总打招呼:“赵总,您这儿有自来水吗?我洗洗手。”

“后面库房有一个洗手间,让阿力带你去吧。”正在泡茶的赵总招呼阿力过来。

小李洗完手出来,看赵总还没有搭茬的意思,又心生一招:“赵总,里面那个仓库好大,能讨杯白开水喝吗?”

久居江湖的赵总自然知道小李“醉翁之意不在水”,了解一下产品又不是什么坏事:“别喝白开水了,来,一起泡壶茶聊聊。”

小李的销售机会来了。

将这种案例应用到极致的是卖保险的业务人员,我曾亲眼见过一个推销过程。

业务人员刚进店,老板脸色就变了,硬生生地说:“你来多少次都没用,我不会买你的保险。”

业务人员:“×总,我不是来卖保险的,就是过来坐坐。”看经销商没有让自己坐下的意思,于是自己找一个靠近经销商的椅子坐了下来。

经销商也不理业务人员,忙自己的事。业务人员坐了一会,看经销商不理他,就找话:“×总,我去给您加点水吧?”

经销商:“不用,我不渴。”

“那我喝点水,行不?”业务人员追着问。

经销商:“随便。”

“×总,杯子在哪?”业务人员就这样一句句地问着。

当时,这个经销商很无奈,估计都快疯掉了。但是两个月后,我听这个经销商说:“我还是从这个业务员手里买了两份十年期、总费用30万元的分红型寿险。”

我不鼓励采取这种近似“无赖”的业务手段,但是自熟型的破冰,保险销售人员算是登峰造极者,鲜有人能出其右。

破冰操作要点:

一是自熟要选择经销商合适的时间,比如,经销商正在泡茶,你可以讨杯水喝;如果经销商正在谈客户,你过去要水喝,碰钉子是必然的。

二是自熟的要点就是搭话,用搭话找到切入点。先投入(先帮经销商干活)再产出(用仓库好大提示我的目的)。当然,就地取材、灵活运用是关键。

四、拉大旗作虎皮

前面提到过,两个陌生人见面,最快的熟悉方法是有一个第三人做中介。你来到一个陌生门店,最快打消门店经营者疑虑的方法就是,我是由某个您认识的第三人介绍过来拜访您的。你过来的目的、意图,中间人一定有所介绍,也不必绕圈子。有第三人的关系在,经销商也容易赴约,也愿意静下心听你说。

第三人从哪里来呢?除了前面介绍的渠道外,还有一个渠道就是通过陌生拜访没有达成合作的关系人。如果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未能攻克潜在经销商,最后,当你准备结束拜访的时候,估计潜在经销商心生歉意,这时,你提出请他帮忙介绍一位他认为合适的、有可能经营自己产品的经销商,这种情形下被拒绝的概率很低。我曾经测试过,10个经销商里至少有6个经销商会答应转介绍的要求,不论你经营什么样的品牌。

请求转介绍的标准话术:“虽然不能与您达成合作,但是我想提一个小小的请求,您能不能介绍一位和您的经营不会产生冲突,体量和您差不多,有可能经营我们产品的经销商给我认识一下?”

破冰操作要点:

提前电话预约,在电话里表明关系人和拜访目的,不要纠结在介绍与第三方关系人的具体关系上,用“我是赵总介绍过来……”的话带过。准时准点赴约,见面后第一句话依然是重复第三人转介绍关系,突显第三人的价值背书,“我就是赵总介绍过来的小李……”

破冰其实就是第一句怎么说,这对很多销售新手来说是一道心理关卡。破冰套路主要是为销售新手打开心结,当然也是为销售老手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