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1%,规划99%
前些年,每当遇到有情怀的创业者,咨询公司的专家们都很在意。原因是大家认为,“创业情怀”是优秀创业者必不可少的内因。对一些创业团队来说,有了这个内因之后就能尽量地克服困难。甚至大家常认为,情怀为创业之道;创始团队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不过是创业之术而已。
但近些年来,由于某种荒谬的“成功学”大行其道,平白无故地让“情怀”泛滥成灾, 失去了原有的品质。特别是在变革时代,遭遇挫折的创始人团队比比皆是,情怀更加被滥用,以至成了创业公司的口头禅,事必言情怀。但据我所知,这并非是真情怀,而是拿情怀做幌子的虚托而已。真的创业情怀,应该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 内在感知,包括创始人的格局、对世界和生命意义的认知,以及开展创业公司时所树立的初心等。而那些“事必言”的情怀,往往会沦为“贫”无一物的创业公司忽 悠人的工具。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前者的真情怀,是大格局的体现。落在创业这件事上,往往变换成一种“为解决某事”而成立公司的初心。即便是考虑商业利益,创业者也是为了能持续地、更好地解决这件事。这种“真情怀”自然会使创始人不至于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创 业公司发起者能“本能”地从发展大势落脚来考虑问题。真正的创业情怀具体表 现为:目标明确,对团队下属真心相待,对合作伙伴不采取“零和博弈”必须以双 赢为目的、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路径规划,能对公司阶段性成果或者挫折保持平常心且“知行合一”。这样的情怀大大有利于创业公司的发展。
而后者的假情怀,不过是说给外人听听,并希望引起关注或者帮助的托词,从来没有认真过。这样的所谓“情怀”是不能给创业公司带来任何好处的。运用“成功学理论”的人数量较少时,说不定能蒙住一两个人或加入公司,或对项目投资; 如今用
的人多了,根本没人相信。即便是让他蒙住一两个人,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执行落地的能力,也是无用。
因此,近些年来,在遇到谈情怀的创业项目和创始人团队时,我更在乎的是情怀之外的事情。比如,创业公司是否有具体可行的战略规划,是否有清晰明确商业计划,有没有足够优秀的团队或者清晰的人力资源规划能一步步落实战略,能否对于商业模式与技术的结合形成符合趋势的基本主张等。如果没有,创始人是否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着手规划这些必要的内容?如果创业者既没有具体的战略,又不愿意细致地规划,反而讲出很多“尽人皆知”的大道理来,如互联网多么多么重要、大数据技术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多么迅速,却说不出自己到底在变革时代想要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对于这类的创业团队或者变革团队,我会拒绝与其再做深度交流,否则就是对双方时间和生命的无谓浪费。
真情怀和真格局,形意之上仅有 1% 而已,其余 99% 皆依赖于具体的规划而体现出来。
相反,在沟通时,如果创业者抓紧时间介绍自己公司的战略规划,希望专家们给出专业的指导,我就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对整个项目进行深刻剖析,给出大致的思路,并希望有机会建立合作。还会通过调研和提供更深入的服务来帮助创业者成功创业。当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公司所熟识的风险投资机构,关注优质的创业项目。
获得了以上新认知后,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那些很少对情怀过度渲染的创业者,往往有大情怀。他们在与咨询公司的专家深度沟通之后,才会简要说明自己运营一家公司背后的世界观和大情怀。相比于“情怀泛滥者”,我更愿意为这些具有真情怀的创业公司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帮助。同时,我坚信:这类创业者和他们的公司更容易得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帮助,从而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成功率也会更高一些。有规划的情怀,实际上是一份不错的“创业保险”。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 说,真心希望它成功的人越多,它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这是设计商业模式时的核心观点:受益于商业模式的人越多,则其生命周期就越长。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此意。
很多“成功学”的痴迷者认为,大情怀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原因,因此,才会过度强调它的重要性。事实上,一件事件的成功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团队踏实肯干、CEO 商业敏感度高、团队能力强等因素。任何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创业项目的成功率。情怀并非是导致成功的原因,事实上,它可能都算不上“能让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原因。创始人的一个坚定的愿望和看法,比情怀更加有用。 马云在 20世纪 90 年代接触了互联网之后,认为一定会有人能在网上做出大事来。他甚至说即使自己不能成功,也一定会有人成功。事后,这种看法被“成功学”的拥趸解读成了大情怀。实际上,如果马云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就,这些话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愿望而已,根本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认为是情怀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前文中我所提到过的“归因谬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吴伯凡老师在自己的互联网公开课《伯凡日知录》中,曾撰文《不要听成功学故事》[10]。文中一段精彩的分析发人深省:
上周我在重读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时候,发现有一段话,说的是有些患者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他们觉得生命很快就结束了。所以在生命最后的那一段时间里挥霍自己的生命,各种的放荡不羁,各种的不注意养生,暴饮暴食、抽烟喝酒、不锻炼等,自暴自弃。但是在这种无比的任性和放荡当中,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离开这个世界,到医院一检查发现那个病没了。我过去以为这种事情只发生在中国,原来在西方也是有的。德鲁克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他的放荡不羁, 所以最后莫名其妙这个病好了。但是他把自己的康复痊愈归结为各种的放荡任性, 不注意养生,那就一定是错的。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一个我们自己明显观察到、感觉到或者有意为之的一种行为,作为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这样做首先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没有一种医学会承认这样的一种逻辑:因为你的放荡任性,你的病好了。你就号召全世界的人都这样去治病的话,这是一种典型的伪逻辑推演。
德鲁克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在总结自己经验
教训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种叫作归因偏差的陷阱里。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陷入这样的陷阱当中。最经典的例子是雄鸡一唱天下白。大公鸡爱犯这个毛病,每天它一叫,不久之后天亮了,它就以为天是它叫亮的,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关系。我们在归因的时候尤其有可能陷入一种自恋的陷阱当中,因为每个人追溯自己对于一个事件的作用的时候,尤其是当追溯一个有积极效果的事件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高估我们自身的贡献度;而忽略其周围的人、事、环境,还有大量我们根本不知道的那些原因对于这个结果的影响和贡献。简单地说,结果是单一的,但是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有很多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我通常把这个原因叫原因包,一个 package,一个大包裹,这个包裹里头有很多很多的原因,而且这种原因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罗列和堆积的关系。这些原因放在这里头的时候,它们之间又可能形成各种超乎我们观察和认知的、复杂又模糊的连接关系。那些复杂和模糊的连接共同成为一个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在总结原因的时候,常常会把大包裹里的某一个原因拎出来放在桌面上:因为这个所以那个,说起来很顺当。
我特别反对给年轻人讲成功故事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故事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归因偏差。因为他的结果是一个,就是成功了;但是选择原因的时候,尤其是由成功者自己来总结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最体面的,最能证明自己正确和英明的,最能够将自己推上神坛的某一个原因拿出来。如果你按照他给你讲的这个故事的逻辑去追求成功的话,那一定会把你带到坑里去的。
咨询公司的专家们和我都特别认同吴伯凡老师的说法。的确,成功学的故事压根无益于任何人取得成功。同样,仅仅有情怀也是不够的。这种“假情怀”不但不 能使创业公司取得成就,反而会造成巨大的风险,产生大量沉没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我认为:只有那些能经过深度思考和反省的梦想才是真正的梦想,除此之外,皆不可信,亦不能“得道多助”。创业公司要面对很多的艰难险阻和风险。精心验证 的创新主张和想法、详细规划的战略、精心设计的与基础技术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完整而高效的团队构架、对融资的对象和时机的把握、有效的实时反馈系统,都是确保创业团队能够克服困难、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在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外部成熟的社会创业资源,联手合作伙伴建立和
优化自己的管理制度,低调地摸索前进,才能更进一步获取成功。创始人团队当然要抱有正确的创业初心和情怀,但这只能帮助他们在遭遇挫折时,清晰和明智地选择是该“见好就收”还是该“勇往直前”。合理地收割创业成果,为持续创业保留 实力,多尝试,多失败,并从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快速迭代自己大脑中的“操作系统”,才能让创业公司在时代的浪潮中自由航行,直到梦想的彼岸。
优秀的创业者和创始人团队,是生活中的勇者。他们敢于将自己的梦想付诸实践, 并在遭遇挫折时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虽然,在当下的时代里,创业的环境并不十分完善,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每一个难题,都在改善。
与此同时,在我看来,要不是能生活在这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很多平凡人很难有机会重塑商业格局。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先生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对此,我深深地赞同。在工业时代以来的 130 多年间 [11],很少有人能遇到这样巨大的变革机遇。在新时代里,所有的商业逻辑和格局都将被重塑。未来10 ~
20 年,是奠定 21 世纪百年商业和社会发展基础的黄金时间。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一方面,要面对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也因此取得了无数的机遇。
创业者不必抱怨,不要因为创业环境不完善而懊恼,更无须茫然无措。只要通过学习,增加自身的认知带宽,找出那些激烈变化中更深层次的“不变的规律”, 用它们武装自己,正确地创造变化,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本书的最后,让我们重温查理·芒格的那句醒世名言:“如果你想获得想要 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钦佩都是靠努力获得的。”
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祝你好运!
引自《伯凡日知录》2017 年 3 月 21 日专栏文章。
普遍认为工业时代开始于 1881 年,至今 13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