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都是一个探索过程:探索某种商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探索某种技术是否能解决现实问题;探索某种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按预期运行下去;探索某项管理制度是否能如预期般发挥作用;探索既定的战略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探索企业家的理想和追求是否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同;探索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是否能在社会中留下痕迹……
专家们信誓旦旦地在媒体上鼓吹某某行业的光明前景;政府不遗余力地倡导和鼓励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或那个行业;同行肥得流油的利润让人艳羡嫉妒;亲戚朋友拍着胸脯说搞这个或搞那个肯定没问题……
但所有这些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企业家还得端着小油灯一步一步试着往前走。
这就是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这就是老板心里的实际感受。企业经营不是按照图纸组装模型玩具,计划再周密、调研再充分、经验再老道,企业也得不到未来的“图纸”。企业为应对未来而预先制定的制度,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绝不会是严丝合缝的。
2012年7月9日,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向合作伙伴发出公开信,其中提到了管理的“冗余度”。
马化腾对管理“冗余度”的阐释
“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我的经验是,在面对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的浪费。怎么理解?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
去年以来,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你能说这是资源的浪费吗?我认为不是,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在资源配置时留有一定的“冗余”和“浪费”,是业务创新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企业内部的人员管理上,更需要在制度框架内预留“宽容性”。2010年12月,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对华为高管的讲话中提出了“管理的灰度”。
任正非对“管理的灰度”的阐释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其实不管是马化腾提出的“管理的冗余度”,还是任正非讲的“管理的灰度”,在本质上都说的是一个意思,即在不可预知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管理的刚性框架必须建立在人类心理需求和创新精神的柔性基础上,制度的刚性必须给人性中的冲动和自由渴求留有充分的施展空间。
如果每个员工本性中的自我实现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妥善的引导,企业怎么可能不具备冲破一切困难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