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造城”掀起城镇化的第一拨浪潮。
“人为造城”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产物。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文革”导致了文化断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受“文革“影响的一批人,特别是一些官员只能用“人为造城”的模式发展城市经济,使土地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人口的城镇化率,所以才有今天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说法。
“人为造城”,特别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在名义上虽已超过50%,但是,有城镇户籍的居民不足35%,有房者所占比例低于1%。数亿名农民工每年像候鸟一样到处迁徙、漂流。这些人中不乏新一代的包工头,他们和大学毕业生一样,逐步成为城市的中坚力量。大量人口聚集,“大城市病”也就越来越突出。
城镇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人为造城”,这是第一浪潮;第二个阶段是“就近城镇化”,这是第二浪潮,这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人文城镇化”,这一点还停留在面上,因为它与经济的富裕状态直接相关,这是第三浪潮;第四个阶段是“城镇同质化”,这是第四浪潮,这一点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中国还处在郊区向大城市单项移动的状态之中。也有第二个阶段、第三阶段并行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相对富裕的地区,它需要一些有识之士来推动,城市战略定位策划人也是主要推手之一,至少我们工作室做的城市战略定位策划都能够对第二个阶段、第三阶段的并行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城镇化的第四浪潮虽是大势所趋,但这将是20年,甚至是30、40年之后的事情,而且它的出现也与国家的政策、社会保障等关系密切。
此外,对过度的城镇化,尤其是西方式的城镇化,我持保留意见,因为就土地、区域情况来看,我们国家不适合进行大面积的机械化耕种。有些地区的农耕虽已实现机械化,但是只要机器调个头,一多半的庄稼就被破坏了。
广西独峒附近的农田
这是我们工作室2012年在广西一带做战略定位策划时拍摄的,图片上是广西独峒附近的农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个地区城缺少劳动力,留在家乡的多是老年人。而且,这些地区完全不适合进行大面积的机械化耕种。
广西龙胜县龙脊田的耕作场景
此图也是我们2012年做调研时拍摄的,图片上是广西龙胜县龙脊田的耕作场景。虽然这里的风景很好,但是这里的农作物只能手工耕种。这里的情况还算好的,因为这类农田耕作已经有点“做秀”的意味。然而,广西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还是以手工耕作维持生计,过度的城镇化势必引发新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应该比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低10%。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可相对高些(深圳的城镇化率,特别是城市化率高达百分之百),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城镇化率要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