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架构与系统架构关系

企业架构本身是解决企业整体业务与数字化框架与结构的问题,通过各架构逐层的定义,明确了从顶层到细节的各元素及其关联关系,能够约束、指导后续数字技术实现。但是,企业架构本身是业务视角为主,逻辑视角为主,并不意味着本身就是系统架构,或从数字技术实现的角度,要更多考虑物理上的技术实现结构,物理部件间关系。因此在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企业架构与各系统实现容易脱节,形成两张皮,特别在使用成熟套装软件产品来部署和实施,基本上会显然“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状态。

纠其原因,一方面企业架构和系统架构,本身就是两个不同视角呈现企业业务管理,不能相互替代;另一个方面,也是由于企业架构在具体设计中,粗略不当,过于约束或不当约束了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第三个方面是系统实施(人员)不习惯不善于去理解和遵从企业架构,这也是有架构管控的原因。

因此,对于核心系统、关键应用的系统建设,为了避免两张皮,实现系统架构对企业架构的遵从,除了采用架构管控的方法,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将企业架构延伸到软件工程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环节,以确保企业架构的要求转化为软件实现的需求,从而保障企业架构与系统架构的一致性。

需求规格说明书,是系统实施的起点,也是系统设计人员习惯的输入,需求规格说明书中,需要描述的业务场景、业务流程与用例、业务功能,以及各功能下的各项详细规则,都可以通过企业架构与数据架构来获得并以此作为需求。

业务架构中的流程体系(或叫流程模型),从L1-L5的层级上看,将企业业务按照价值链进行划分,L1确定本需求的业务范围、L2确定需求的主要场景应用范围、L3确定需求的流程实现与用例交互、L4确定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L5确定系统功能中的业务规则和处理步骤;此外,需求中关于应用服务的筛选、识别、定义,也可以参考业务架构中的业务组件的颗粒度来进行定义与封装。

数据架构中的业务对象下的数据实体和属性(构成的数据模型),也是需求中系统功能中的业务数据与数据项的来源,也确定了这些数据项与属性的业务特征,例如数据取值范围、数据长度等。

基于企业架构中业务架构与数据架构的输入,能确定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关于系统定位、功能组合、服务识别、流程逻辑、数据要求等,再进一步结合业务架构中的业务位置、业务角色权限矩阵等具体的信息,就能形成基本完整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后续的系统设计,再结合技术架构中的原则、技术路线、容量性能等要求,就能形成与企业架构保持一致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