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顾客范围,是智造魅力的“快捷方式”

以前各行业都是关注的“吨位”市场,顾客差异也的确不怎么大,一网撒下去,当然希望网住更多的鱼。但是这样做,有一个弊端:无法照顾个性化需求。面对各色顾客,它只能“和谐”“兼顾”,我舅舅在菜市场卖肉丸,学艺时师傅反复告诫:要融合3种大众喜爱的口感才能卖得多,所以,这种产品最终“中庸”,它的原料、工艺、产品、运营、宣传往往不能贯通,这就是为什么“品牌”总像是自说自话得不到支撑,像“作文比赛”的深层原因。

现在不同了,做“大市场”可能在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丢盔弃甲,不如横下一条心做“小众”(其实,中国的小众市场并不“小”且含金量往往很高)。

当你针对小众时,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各环节才能一致性指向,才能生出“魅力”。所以,“小而美”是魅力型产品的首选。

火锅行业的案例

在火锅行业,顾客中有一部分是情侣,如果果断的切入,必定可以走出来一条新路。其实,澳门豆捞已经走到这条路上了,只是,她还没有彻底“小众化”,各运营要素还没有全部指向情侣:

​ 选址和类型店

在一个城市中,应该选哪几种店址,分别起到吸引客流,深度体验的作用?可不可以有深山清风店,农田蛙声店?按情侣的关系递进阶段来设计不同的类型店服务方向?这样,火锅店才对顾客具有致命的粘性!

​ 定价

如何定价,能在情侣间刮起话题风暴?可不可以在各类节日推出10倍竞价,100倍竞价?(多支付的部分以非热点时段餐券返还?)

​ 联盟

各地情侣酒店都这么火了,大量的情侣品牌兴起,如果在一个城市形成推广联盟互相推荐,还需要在大众媒体上做推广吗?

​ 装修,菜品,原料,工艺,就餐流程,就餐工具,……大有潜力可挖。

魅力化的精髓是同时增加魅力和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这一切,都是源于:“缩小顾客范围”,只有把目标聚焦到靶心,才可能打出十环,是不是?

三种最有实用价值的“聚焦”方案

只要提及细分市场之类的概念,很多人就离不开教科书上的套路,那些东西像统计局用的东西,要灵活运用它的原理才对。还记得张三丰临阵教张无忌剑法吗?教到张无忌说招数都忘了,老人家才满意。

市场如蛋糕,谁说蛋糕只有书上那几种切法?

我在咨询的工作中,看过很多“专业”的战略方案,其中关于市场选择的部分,用复杂模型搞出来的,感觉总是如隔靴搔痒,逻辑上不错,直觉上没有力度。真正在项目中,我倒是经常用3个管用的方法:

方法一:最自然的切分方案

最自然的方案就是客户的直观分类,只要你忘掉书本上的东西就可以看得到。情侣是不是火锅店中的一部分客户,而且是愿意支付溢价的客户?官员是不是茶叶的客户,在办公室是不是很为难,喝好茶怕惹麻烦,喝普通茶对不起自己?

谈起理论,这些也逃不过理论的客户分类,场景分类之类的……但是,市场人不应该用理论的尺子去量市场,你们就是游在河里的鸭,河水变暖脚掌早就知道了,还需要下个温度计去测河水的温度吗?那些温度计是给岸上的鸡用的!

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我们切换到咖啡厅行业,用什么方法挑战星巴克?能做到它一半的销售额?

方法二:另一种自然的切分方案——吸引非消费者的人群

最近很火的小米手机,乐视超级电视可以说都是吸引了原来消费不了高端产品的人群。

那个著名的美国案例,西南航空公司,其实吸引的也不是传统的客户,他们是一群原本不打算在短途城市间旅行坐飞机的客户。

茶产业就面临这样的机会,茶产业没有必要同白酒产业一样把视线扎堆在高端人群,扎堆在老茶客。茶本来就是一种品饮非常便利,使用人群非常“宽”的一个产品,不喝茶的客户中,隐藏着巨大的金矿。

方法三:超级惊艳的聚焦方式——跨界争夺“场景”

现在的年轻朋友会像10年前的年轻人吗?他们会“老实”的去学习花的知识,给女朋友送花吗?会担心送错了吗?

不会!他们会考虑送其它的品类,更新奇,更体现爱心!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消费者不受“正统的知识”(其实也就是古老一点的商业鬼话)禁锢了!于是场景拥有了含金量。

把你的产品跨行业的定在场景上,去为高含金量的场景服务——升学、第一次牵手、第一次用工资给家人买礼物、升职后的第一次差旅……很多土特产,当地农副产品,你需要跨行业定位,重新魅力化,去争夺顾客!

你的心,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