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的利VS奥地利:关公战秦琼并不干系
没有人怀疑澳的利是一个洋气的名字,因为这是一个欧洲国家的谐音,而且两者字面上高度象形,作为一对词组,在“音与形”上,兼具高黏性的两个词。另外,“利”字也是商人最喜欢的字眼。
产品品名一旦和顾客认知的概念存在一种联系,在传播上的成本肯定会降低。“澳的利VS奥地利”尽管两组词语之间八竿子打不着,但这个并不土气的品牌还是粉墨登场了,进入今天看来市场竞争最充分的饮料市场。澳的利——虽然有人发音“aodeli ”,也有人发音“aodili”,这并不妨碍它的野蛮成长。正如周杰伦、吐字不清的唱功竟然成为特点、优点、亮点,匪夷所思却也事实!
(二)差异化:品类开创者+细分+功能
我宁愿相信,陈松富当时并没有研读过迈克尔•波特差异化战略定位的理论。澳的利葡萄糖果味饮料,-这个品类名称确实符合波特差异化的理论。
首先,澳的利是葡萄糖饮料的开创者,也就是这个品类市场的发明者与探路者。同时期的旭日升在冰茶品类上的探索做得更高、更强、更大,遗憾的是,旭日升同样没有修成正果。
其次,澳的利瞄准的是一个细分市场,没有进入已经缠斗不休的碳酸饮料、纯净水市场,避开了这些红海,进入有自己创新出的蓝海,细分市场的特点是:创始品牌一支独大,呈现准垄断特征。
最后,澳的利做的是一种功能饮料,除了基本的解渴功能之外,没有人否定葡萄糖具备补充能量的功能,这也是消费者大脑中根深蒂固的认知。根据《超哥品牌创意密码》之一反弹琵琶理论,花开两朵单表一枝,澳的利把饮料市场直接切割成普通饮料与功能饮料,澳的利企图独霸的就是以葡萄糖补充能量为概念的功能饮料。至于后来的功能饮料集大成者红牛、王老吉的玩法,也是这个套路。
(三)广告:电视+明星+一掷千金
梦幻般的开场,澳的利做大的心顿时膨胀起来。澳的利在宣传与推广方式上采用电视媒体+明星代言人策略,与同时代的其他行业黑马品牌操作手法如出一辙,似乎并没有什么过错。
2000年企业出资2000万元,澳的利力邀歌星解晓东出任形象代言人。在一曲《相信我吧》的歌声中,2亿元回款轻松入账。
2001年,澳的利再投5000万元的广告费,签约了韩国人气巨星安七炫,结果当年饮料市场尽刮“黄色旋风”,销售额一举突破了6亿元。
2002年,澳的利签约了举世闻名的奥运跳水冠军田亮与郭晶晶(“亮晶晶”组合),由其携手担任澳的利品牌2003年和2004年奥运年期间的形象代言人,澳的利成为中国国家跳水队的荣誉赞助商。
(四)渠道:非主流市场+ “农村包围城市”思想
在渠道选择上上,澳的利贯彻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策略,避开与饮料行业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一线城市的直接竞争,将销售重点放在一些二级、三级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事实证明,澳的利的这种非主流市场反定位特别有效。首先在饮料市场品类比较单一的环境中,澳的利葡萄糖饮料全新的类别,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其次澳的利所选重点销售区域为广大农村地区,市场空白较大。同时澳的利给各大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充足,几乎都在30%以上,经销商铆足劲卖澳的利饮料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