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产能过剩”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提及,于是新一轮的价格拼杀在终端市场越演越烈——白酒、饮料、服装、家电等,该涨价照样涨、该降价的照样降,小气候我行我素,但是在农业领域却是一个例外。
中国的农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吗?品牌农业销路不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如果看过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数据之后,很多人也许就不这么认为了。根据国家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875.6亿美元,其中,出口706.8亿美元,进口1168.8亿美元,贸易逆差462.0亿美元。在其统计的五大类农产品当中,除了果蔬是贸易顺差之外(差额137.5亿美元),谷物、棉花/食糖、食用油和畜产品/水产品四大类农产品均保持着高额的贸易逆差。
但是经济大环境对农业确实有影响,那就是“信心”,很多时候信心真的比黄金还重要,它正在影响着参与品牌农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消费。
除此之外,我们应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关键就是销售渠道不通畅。虽然品牌农业的销售渠道很多,但是能实现渠道销售高效率的却非常有限,除了批发市场和自建渠道外,主要是大宗出口、原材料供应、终端零售和团购。其中,与品牌化经营关联度最高的是自建渠道、终端零售和团购渠道,这三类销售渠道也是能够带来较高利润回报的渠道。
首先,出口渠道的优势逐渐丧失,近几年中国对外出口的增速已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很多企业按计划配置的产能不能有效释放,尤其是过去依赖出口生存的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国内消费市场,考虑怎么在国内市场做品牌、做渠道、做销量。与此同时,各类农产品的进口却在不断攀升,例如,水果、羊肉、牛奶等,近期这些进口农产品对中国农业的冲击持续加大。国际贸易在各国不断渗透,导致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所有这些因素对中国农产品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价格提出更多的优惠要求。
其次,经济大环境也不利于农业品牌化经营,受整体消费市场低迷影响,农业下游的农产品加工类企业也出现了疲软,他们不是缩减订单就是压低价格,自然会影响到农业;批发市场虽然有稳定的销量,但是因为毛利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相应的变通手段,只能作为企业产能释放的渠道,真正提高销量,只有靠终端和团购渠道。
终端销售靠的是品牌,团购渠道拼的是关系。,终端销售是慢工细活,而且能够与农产品相匹配的有效销售渠道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数企业选择从团购入手,这也是过去几年做绿色种植、养殖农业企业的主要销量支撑和利润来源。
在2013年之前,“团购渠道”风生水起,但2013年之后,团购渠道逐渐失灵。例如,河北一家做绿色养殖的企业,过去靠团购渠道,每年能实现三四千万元的销量额,利润相当的好,企业发展前景较为可观。但是2015年全年销量额竟低于500万,大量产品积压在仓里,或者低价卖给了同行,可以说,该企业老板整年都在为钱奔走。
这就是经济大环境对品牌农业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