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控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管控始终都应该辩证地看。比如,传统组织多奉经典组织理论为法宝,强调理性和正式组织观,认为组织要运行,必须实现标准化、专门化、专业化、层级化、命令链。因为管控,强调一体,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可以实现规模和效率的最大。这也从工业文明时期的成功企业组织基本上都是强管控的组织事实中得到佐证。而且,他们做得好,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看法,即组织管控是必要的。

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众多的传统制造业组织在探索授权赋能、“去管控”。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多强调管控会抑制创新,组织控制多的时候,员工循规蹈矩,缺乏创造力。特别是当环境越来越开放,产业链要打通,需要更多协作、多元、交融,人也越来越独立的时候,应该是不要组织管理,不要控制,自主发展。但是,我们还能看到类似小米、阿里巴巴这些基因就是互联网的企业,也在强调回归传统管理,加强管控。如此,组织管控与放权自控似乎处在一个矛盾而动荡的反复。

组织究竟要不要控制?这需要回到组织的基本定义去理解。早期,组织 “organon” 希腊文意思是“工具”“手段”之意, 19世纪70年代以前,组织一词主要被用来说明“生物的组合状态”。1873年,斯宾塞将组织引入社会科学时,提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将组织看成“已经组合的系统和社会”。而在早期经典的定义中,罗森茨维克对组织定义的特征是基于人群的“目标”“心理系统”“技术系统”“稳定结构”。

按照对组织的早期定义,组织就是有机体,本意组织是有目标的,在完成目标情况下,应该是想怎样就怎样,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结构就行了。后来企业组织逐渐变成了固化的操作体,更多地强调管控和职能的化身,甚至到了“人是工具”的程度。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文明的进步,促使以家庭、非正式群体和小村庄为主的社会正式让位给以大规模正式组织为主的复杂的工业社会。甚至工业革命放大了科学管理,组织管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当新的技术革命发生,产生互联网、移动通讯、存储、智能、生态学等技术突破时,经典科学管理背后的技术背景发生巨大变化,因为后工业社会使非正式、小群体的组织创造大价值成为可能。传统的基于科学管理的管控自然面临挑战。

所以,要回归组织本质。组织根本不是关注管控,关注的是目标。组织强调的是系统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个人只有形成集合才能成就组织的力量,组织最终的效果也不是不依赖人,而是要依赖组织和系统的力量。

从组织管理模式的发展看,从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科学决策、系统科学,发展到目前的文化管理,这几个阶段基本上也是逐渐从强调个体到系统,从强调对立到融合,从强调静态到动态适应,从强调理性、功利、物化的硬指标到非理性、全面、精神层面的软指标。尤其是从文化管理的特点来看,员工目标认同感越强,组织控制力会越强;员工共同价值观越强,组织边界越清晰,而且这种基于目标的精神控制是无形的,也越易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