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经销商算完经济账,也许很多业务人员都会热血沸腾,“以小搏大”原来就是这么回事,有了辞职创业的冲动。殊不知,经销商能不能赚钱,投入产出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整体客户评估至少需要包括下线网络评估、资金实力评估、客情关系评估三个方面。
下线网络评估
传统意义上的经销商,尤其是批发型经销商,核心能力在于符合销售条件的网点数量。在网络评估方面,建立在质量之上的数量评估,对“算盘式营销”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以某照明企业2011年五金渠道网络(以五金日杂店、社区店为主)拓展为例,看看五金渠道大客户(一级经销商)开发的网络评估是如何开展的。
第一步,确认渠道层级:
确认五金渠道的设置为一级经销商——二级批发客户——五金网点。
第二步,定义渠道网点特质:
我们定义,在五金渠道只有三种类型的终端属于符合销售条件的终端。
(1)水电工转型的五金门店。老板以前就是水电工,展示杂乱,产品销售以开关、电线、洁具为主;
(2)建筑小包工头开设的五金门店。老板以前做建筑装修,展示杂乱,产品销售品类多且杂,包括大量的板材、油漆产品;
(3)零售型五金门店。建店时间5年以上,产品展示规范,以家庭即买即用的替换型产品为主。
第三步,评估客户网络:
现有某潜在的五金渠道一级客户,经调查核实,该客户共有市县级批发能力客户65个,每个二批客户下辖符合销售条件的三种类型零售终端不低于50个,另由一级经销商直接供货的符合销售条件的零售终端200个。业务人员今年准备给该客户下达900万元出货任务,问今年该客户能否完成出货任务(假设不考虑渠道库存)?
经验数据:行业经销商下辖网点转化率为60%;每个合作的三种类型的零售终端,该品牌年销售额在6000元以上。
预估二级批发商出货数据:
(二批数量×转化率)×(符合销售条件的五金终端数量×转化率)×五金终端年销售额
=(65个×60%)×(50个×60%)×6000元/年
=702万元
预估直供终端出货数据:
直供终端网点数×转化率×五金终端年销售额
=200个×60%×6000元/年
=72万元
预估批发出货与直供出货合计年销量:
二级批发商出货数据+直供终端出货数据
=702万元+72万元
=774万元
因774万元<900万元,故该潜在一级客户完成全年的出货任务存在一定难度。
小贴士: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行业经验数据基础上,得出统计数据评估新客户的案例。包括首先确认出货终端的特征,再统计潜在客户下辖的符合这种特征的网点数量,最后依据经验数据(网点转化率和网点销售额)预估可能的出货数据,与目标数据(销售任务)对比、判断。
资金实力评估
我们评估经销商的资金实力,不能只是现金能力,还应该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运营资金的四项指标:现金、库存、应收、应付。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现金支付能力和应收变现能力。
(一)现金支付能力的评估
现金支付能力=(期间单次最高现金进货额+期间单次最低现金进货额)/2
(二)应收变现能力评估
在财务对应收变现的评估中,有两个常用方法,一个是期间平均法,一个是倒推法。原理简单,通俗易懂,可以作为业务人员评估经销商应收变现能力的参考方法。
1.期间平均法
应收变现天数=(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期间销售额)×期间天数
以某经销商1~6月份销售和应收账款为例,单位(元)。
表6-11 某经销商1~6月份销售和应收账款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合计 | |
日均销售额 |
20000 |
17000 |
18000 |
20000 |
14000 |
21000 |
/ |
总销售额 |
620000 |
476000 |
558000 |
600000 |
434000 |
630000 |
3318000 |
应收账款 |
25000 |
30000 |
85000 |
120000 |
310000 |
600000 |
1170000 |
1~6月份的应收变现天数: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期间销售额)×期间天数
=[(25000+30000+85000+120000+310000+600000)/(620000+476000+558000+600000+434000+630000)]×181天
≈64天
4~6月份的应收变现天数:
=[(120000+310000+600000)/(600000+434000+630000)]×91天
≈56天
假设该经销商给予下线客户的平均信用期限为30天,通过应收变现天数的比较说明:1~6月份该经销商的欠款回收较预期推迟了34天;4~6月份虽然欠款回收也推迟了26天,但比1~6月份的应收变现提前了8天。这说明4~6月份的账款回收速度比1~3月份快,且经销商的赊销回款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2.倒推法
倒推法是以最近的一个月开始,用总的应收账款减去最近一个月的销售额,直至接近余额小于最近一个月的销售额后,用此余额与最近一个月日均销售额的比值,得出的剩余天数加上前面应收账款耗费的天数,就是销售应付变现总天数。这种应付变现天数的计算方法注重最近的账款回收业绩,而非全年或半年的业绩,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1~6月份,经销商的应收账款总额:
=25000+30000+85000 +120000+310000+600000
=1170000 元
用1170000—630000(6月份的销售额,天数:30天)
=540000 元
用540000—434000(5月份的销售额,天数:31天)
=106000 元
106000元相当于4月份平均5.3天(106000÷20000)的销售金额
那么,最近三个月的应收变现天数:
=30+31+5.3
=66.3天
平均应收账款额=期间应收账款总额×(应收变现天数÷期间天数)
故1~6月份平均应收账款=117万元×(64÷181)≈41.37万元。
仍以应付变现表格为基础,某经销商1~6月份销售额331.8万元,期间应收总账款117万元,平均库存60万元,期间最大单次现金订货额32万元,最小单次现金订货额10万元,公司授予其信用额为30万元,请确认该客户的整体运营资金。
运营资金=期间现金支付能力+库存+期间平均应收账款—应付
=(32万元+10万元)/2+60万元+117万元×(64÷181)—30万元
=92.37万元
小贴士:经济危机来了,人人都喊着要把现金攥在手里,把仓库里的货物变现。但真正在危机中从容不迫的,是那些平时就把现金管理当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顶的企业和个人。
客情关系评估
评估客户关系,我们常用三个指标:
(1)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缺货率指标,即缺货率=期间未能满足的订单次数/期间总共接单次数;(过程指标)
(2)被评价客户生意占下线网点整体销量的比例;(结果指标)
(3)下线网点对被评估客户的主观评价。(综合指标)
缺货率在前面已有介绍,这节就不再剖析;第三个指标我们通常采用将定性评价变为定量评价的方法。如将被评估客户的印象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10分)、满意(8分)、一般(6分)、不满意(4分)、很差(2分),让全体下线客户给出对应等级,汇总后形成我们对被评估客户基本衡量指标。由于这个指标偏定性强,所以这里不做重点介绍。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第二个指标:被评价客户生意占下线网点整体销量的比例。
通常来说,上下线关系良好,合作关系就持久稳定,经销商对下线网点的生意渗透也就越多,第二个指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衡量和评估经销商的客情关系。
虽然下线网点期间销售的真实数据较难获得,但我们可以采用抽样的方式获得一定数量下线网点的整体销售数据、被评估经销商经营品类的销售数据。简单的做法是:直接取这些比例算术平均数,就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被评价客户生意占下线网点整体销量的比例。以下表(表6-12)为例。
表6-12计算被评估经销商经营品类占下线门店整体销售比例(单位:万元)
A门店 |
B门店 |
C门店 |
D门店 |
E门店 |
F门店 |
G门店 |
H门店 |
I门店 |
J门店 |
K门店 |
L门店 |
平均数 | |
被评估经销商经营品类销售额 |
8 |
12 |
10 |
22 |
18 |
13 |
20 |
11 |
25 |
19 |
16 |
9 |
/ |
下线整体销售额 |
30 |
24 |
50 |
80 |
55 |
30 |
60 |
20 |
120 |
100 |
45 |
20 |
/ |
经销商销售占比 |
26.67% |
50.00% |
20.00% |
27.50% |
32.73% |
43.33% |
33.33% |
55.00% |
20.83% |
19.00% |
35.56% |
45.00% |
34.08% |
被评估经销商经营品类占下线整体销量比例
=被评估经销商经营品类销售额/下线整体销售额
被评估经销商经营品类占下线门店销量比例可以是一个算术平均数,这样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用统计学里的区间估计值这样的深度数据(这个方法后面会介绍),这取决于数据处理者的需求。重要的是,即使得出了占比值,评估者也要有经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做对比,这个经验数据就是优秀经销商正常占下线销量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