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家的人生目标:三立

儒家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三立。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把“三立”作为参照物。“八目三纲”和“三立”,它是可以成为人生坐标的。

所谓“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企业的资源再多,现金流再多,产品包装再漂亮,但是所做的是对社会无利的,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古人把立德放在生命的原点。

立功:立功是需要平台的。人人都可以立德,但不是人人都可以立功。立功是需要有社会条件的。如果不打仗没有平台,你想立功是立不了的。立功是体现你的实力。

立功是需要社会条件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立功的机会。反过来讲,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有立德的必要。

立言:为什么把立言放在最后?

孔子讲:“述而不著。”“述”就是陈述。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述而不”,他不自己写一本书给大家看,为什么?他觉得从“三皇五帝”一直到夏商周的那些原始的文献,已经把天地人的实相和真理讲得清清楚楚。你学都学不完,哪里会需要一个思想去立言呢?

“立言”,不但需要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且要有丰富的经验,有思想的领悟,要启发一个时代,才是能够立言的。

企业的知识积累、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资源、企业的管理都是硬件。企业也是有软件的,软件是什么呢?这个软件就是人。所谓管理,就是管人——人学,也就是现在管理说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核心就是心学。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一个企业,不得消费者的心,不得用户的心,不得内部员工的心,那么这个企业的每个人都是割裂的,能是一个好企业吗?人和人在一起是心在一起。从构建一个家庭到构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再到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只有心通了,理才通,理通了,气才顺,大家在一起做事才能持久。

所以,企业的软件是人学,人学的核心是心学,心学的核心是道学。

企业家要有产品,要有税收,要有管理,要有人性的关怀,对国家要有贡献,要有担当。

大的企业家,比如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那种担当……大多数人充其量只能算是有钱人、老板。真的要成为企业家,还需要一些内在的情怀。

如果读者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读一读这些书籍:《论语》《大学》《中庸》、《礼记》《春秋》。

当务之急,面对企业,应该读《中庸》。如果对于《中庸》有了非常深的理解,你就会发现《中庸》里有一个核心思想:“诚”。

中庸讲的“诚”,绝对不是我们现在今天告诉客户的“我对你讲诚信”。中庸里讲的“诚”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中庸》里头讲的“诚”,是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对人是不薄的,它对人是“诚”的,一年四季从来不差日子的。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灵物,也应该是“诚”的。所以说“诚者自明也”“诚者自成也”“诚者天之道也”。

所以,做人是真诚的,产品是真诚的,老板对员工是真诚的,员工对消费者是真诚的,这个企业就能够成功。

由此可见,企业家内心的成长和修炼,就如同一棵树的树根。如果树根根系牢固,不管外界如何风吹雨打,树木都不会腐朽。如果树根腐朽了,枝叶再怎么茁壮,繁华都只是暂时的。

如果要按照儒家的路线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一定要研读《论语》,《论语》是一种个人修养。《大学》讲的是一种天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讲的是“中庸之道”。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身心,对待自己和别人,对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还是对待企业和客户,都要“中庸”。反过来念就叫“用中”。

“中”是什么?“中”就是射箭射到靶心。河南人叫“中”。它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和”。就像骑自行车,左拐右拐都能够不倒。

如果要学儒家,对中庸之道要深深地思考,要反复温习,并且敢于把它运用到生命和工作的实践,这样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