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欲代表了最高动员能力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详解】

这句简本作:“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简本是说,所谓的“道”,是指推行仁政使得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国君能与民众同生共死,民众也不会背叛国君。

传本是说,所谓的“道”,是指推行仁政,让民众与国君上下一心,意愿一致,这样才可以使民众与国君同赴生死,而不畏惧危险。

从核心思想上,二者都是讲“上下同心”、“同心同德”,民众对战争的支持,也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上下同心,代表了动员能力的最高境界。

因为打仗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或几个人的事,它他是整个军队,或说是全国人民的事,他需要把大家都动员起来,军队士气也需要动员起来,老百姓的支持亦也需要动员起来。

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解放战争时期,发动起民工886万人,担架36300副,大小车辆110万辆,这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几乎全民参与,不能上战场就提供后勤支持。

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发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毛泽东毛太祖的动员能力举世无双。

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取决领导人的动员能力,看一个企业会议的组织能力,就可以看出该这个企业的动员能力。

大卫·奥格威讲过一个例子,一个政治家埃斯基涅斯演讲,讲完之后,听众说:“他讲的真好。”但另一个政治家德摩斯梯尼演讲完之后,大家说:“走,我们去进攻腓力(腓力二世是马其顿国王)!”

德摩斯梯尼的演讲具有拥有的发动动能力,他们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发动人们去做一件事,;《亮剑》中的李云龙动员之后战士们热血沸腾,政委赵刚讲完后,大家使劲的鼓掌,这都是动员能力的体现。

产品、广告语也有发动力,让人看了就想行动,尽量把那些用处不大的“门面话”隐藏起来。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的动员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讲民信,二是讲人和。

无论是民信,还是、人和,前提是要代表人民利益,国策、政令、法令都着眼于富民、化民,离开这个前提,则难以实现民信和人和。

民信,在于宣传工作、舆论工作,战争就是杀人,要给民众一个去杀人的理由,这个理由得足以鼓动人们的血气,大家就才会跟随你上战场。林彪说,打仗需要两杆子,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笔杆子用来宣传,红军战略大转移,走一路宣传一路,唤醒人们抗战,建立对红军的认知。

抗美援朝战争,先通过舆论宣传,激发了士兵与老百姓的战斗意志,让大家抱有一个信念,一定不让美国佬占领朝鲜威胁中国,这就是显现了民、士兵、将领与国家的意见意志一致,实现了“上下欲同者胜”,最终大败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

给人们一个理由,可以发动大家积极参与,发动民众的热情,所以这个理由一定要有发动力。产品也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发动大家常识尝试购买,如果你产品放到消费者面前没感觉,说明包装没有吸引力、购买理由没有发动力。

人和,是老百姓真心拥护你的统治,当现有的成果面临威胁时,就会积极的“保家卫国”,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尽管是曹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是从“人和”角度,曹操必然胜出,因此曹操的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凡移民到我的地盘里,都分给你土地,但不强制征兵,自愿参加革命队伍,而袁绍虽然也有相似的土地政策,但他强制征兵,可以给你土地,但你必须每家每户安排人来参军,两相对比,曹操与袁绍在“和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胜负已定。

解放战争,之所以有那么强大的反发动能力,跟“打土豪、分田地”有很大关系,解放区的老百姓都分了田地,如果再回到国统区,那老百姓到手的成果就没了,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的战场支援上。

可见,“道”道上的胜出,关键是做好对老百姓的政策和宣传工作,抓住军队的思想工作,让老百姓支持去打仗,将士愿意跟着你去打仗。

营销队伍的战斗力也是同理,能否上下欲同,关键在于激励方式、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尤其是老板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