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思维

人们习惯于用“因果思维”来分析和总结问题,具体表现为:因为某某做了某件事,所以成功了;因为某某没有做到某件事,所以失败了。具有概率思维的复杂人会认识到,这种“因为某某,所以某某”的论断未必真实,未必准确。

所谓“概率思维”是指:用数学上的概率,来对事情进行分析的一种能力。简单来说,导致某件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个,这些原因当中的任何一件事发生,都仅仅是提高或降低最终获得某种结果的概率。

这就像我们抛硬币猜正反面一样,抛出的硬币落地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一样的,都是50%。高潜牛人会以概率思维来看待世界:某项正确的决策,会提升创业成功的概率;错误的决策,会降低这种概率。我们开办一家创业公司,最终成败也仅仅是“概率问题”。

认清这一点,至少有3个好处:

1、对成功的正确归因

很多有过“从巅峰状态跌落谷底”经验的人事后总结说,之所以遭遇到如此痛苦不堪的经历,就是因为自己当初对“成功”没有正确的归因-把本是一个概率意义上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所致。

我们可能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加上自己的努力,在某个阶段超越周围的很多人,成为“鹤立鸡群”的佼佼者。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对这样的问题,很少人能够保持客观。成就越大,归因谬误就越严重;当然,稍后遭遇“滑铁卢”的概率也就越大。

少数人可以在一开始对成就保持客观,但由于“身边的赞扬”和“崇拜的眼神”,会激发出骄傲情绪,让人对取得成就的原因产生错误的理解。当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配得上今天所取得的地位;更多人认为自己是千里马,身处窘迫只是因为伯乐尚未出现。这些自信,是人得以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一个总是看不起自己的人,很难生存。但如果因此而将取得“成就”全都归因于自己的品质和努力,可能会犯很大的错误。

原因是:做任何事必须符合时代的趋势,趋势是全体人类多年来共同创造的。单个人不可能改变和塑造它。不同时代,要求人们能对趋势有不同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付出努力。即便少数人可以通过“新趋势塑造之旅”创造新的趋势,也必须依托其他相关领域取得的整体成就,必须依赖于整体成就所塑造的生态,才能获得自身的成功。因此,塑造一个“成功案例”的所需条件其实非常多,多到难以计算。

以今日那些已经明显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举例来说:早期,腾讯的创始人很多次想要卖掉公司,却一直没有人接手;阿里巴巴如果不坚持以免费战略争取“卖家客户”,或者当初无法融到资金支持这个战略落实下去,很可能就在“eBay之战”中丧失优势。更进一步说,如果伯纳斯•李(www万维网协议的发明者)要收取专利费用,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更不用谈后来这些公司的成功……历史上有无数的岔道,任何一个不同的岔道都能让今天面目全非。

概率思维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到此类问题,从而能正确面对自己当下的成就,而不至于过度归因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上。这样的人会意识到“成功”的脆弱性,从而建立起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今时今日,著名的“海葵型”组织变革,即通过内部孵化创新小组来开拓新领域的方式,就是一项运用“组织架构创新”对风险进行防范的有效举措。美国著名的风险管理理论学者,畅销书作家纳西姆•塔勒布称之为“反脆弱”。(注4-15)

以反脆弱的思维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也是近些年来我所极力主张的。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门名为“数字时代反脆弱商业模式创新”(4-16)的企业培训课程,深受好评。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会人们在“承认成功是一个概率事件”的基础上,找到如何低风险地获取更多成就的方法。

2、勇于承认失败,并从中汲取教训

“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知道羞耻和承认失败,是一种勇气。很多人都知道“承认失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很少人能够做到。一方面,很多名人传记书籍,把“不到黄河心不死”标榜成坚持的力量;但同时,坚持和固执之间的界限也愈发的模糊。以至于没人能够说清楚,到底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正确,还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靠。

传记作家往往会从“已经取得成功”的人身上倒推获得成功的因,看起来仿佛无论当事人采用的是哪种选择,结果都是正确和明智的。可当我们面对一个未知的未来需要作出决策时,往往没有一个“成功的结果”作为背书,因此,也很难知道到底是该选择放弃还是坚持。

在错误的方向上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大量的经济学概念上的“沉没成本”,甚至被它裹挟着不得不坚持;选择放弃,又怕产生机会成本,万一这个事情只需要坚持一下就可以成功怎么办?

这些都让勇于承认失败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此,古人才有“知耻近乎勇”的感慨。

有概率思维的人可以很好地面对这类问题,做出的决策也更加理智。概率思维让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事情的成败是概率游戏。某件事有可能成功;当然也有可能失败。因此,是坚持还是放弃,主要取决于你对当时情境下某事成功概率的估算结果,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标准。

假如,你要求自己只从事那些成功概率大于30%的创业项目,当对目前项目成功概率的估算值低于这个标准时,就应该选择“明智的放弃”,而不被沉没成本裹挟;相反,估值大于30%,则应该坚持下去。

当然,这么做也有极大的困难。比如对成功概率的计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算法,而且非常有可能计算错误,导致做出错误的选择。但至少你可以自己做出决策。

计算概率的能力,会随着学习力和思考力的提升而越来越强,计算结果也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近些年来,主张用“代价小的快速尝试、快速失败”来锻炼成功能力的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就是认为这种尝试有助于提高商业敏锐度和对成功概率计算的准确度。创业者可以根据这种“商业敏锐度”迅速判断各种决策与成功概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些,都算是失败带给我们最好的“教训”和收获。

最后,即使你十分谨慎,从心底厌恶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你希望有更大的把握,那也可以在洞悉了概率本质的基础上,以“反脆弱”的商业模式创新来降低失败的概率,甚至覆盖失败带来的损失。比如创业孵化器、天使投资、平台型商业模式,都是概率思维下高成功率的商业模式。它们具有某种程度的反脆弱性,能够面对现实并有灵活性。

与“勇于承认失败”相反,自欺是普通人面对不好的局面时,常常做出的选择。理查德•S•泰德罗举例说明:即便是伟大的汽车行业鼻祖-亨利•福特先生,也在T型车(一款同样伟大的产品)销量下滑时,选择自欺而非面对现实。

概率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现实-有概率思维的人不会拒绝承认任何一个可能事件的发生-任何事情都有发生的概率。这让他们可以更好的面对现实。毫无疑问,面对现实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首要条件。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固执”的企业家:他凡事都十分自信,认为自己做出的判断几乎一定不会出错。当然,他也极少会采纳别人的意见-虽然会经常询问“你怎么看?”。然而,“你怎么看?”这句话在他心里本意其实是“赶快同意我,我说的是对的”,或者是“快称赞我!”。

后来,我用一系列的办法试图让他建立概率思维,加上他自己的几次失败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未必正确”。

总之,突然有一天,他告诉我:“愿意接受概率思维”。但事情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容易-没过多久,我和他的下属就发现:多年经商养成的习惯,让他很难预先接受“事情可能有另外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一事实。为了促使其做出真正的改变,我们决定从改掉他的口头禅开始-从“肯定会这样”改成“大概率会这样”。

语言产生了心理暗示作用-口头禅改了之后,他发现自己在思考的时候,在准备对事情做出“武断”的判断的时候,底气没有那么足了。久而久之,他开始允许在“他不看好的事情上”,投入少量资源进行尝试。最终,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包括在极早期投资一家去年开始着手准备IPO的公司。

3、灵活处理问题

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也和概率思维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处理办法,不同的处理手段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事情本身也有概率性。比如,你感觉到用传统的办法,大概率会失去一个优秀的人才;也许换种方式再接触一下,就会大幅提升他加入你公司的概率。比如,如果对方是单身男士的话,可以安排一个亲切漂亮的女面试官;如果对方是个谨慎的人,且对公司的发展潜力还有顾虑的话,也可以用“详细介绍商业计划书”来招聘高潜牛人。

现实生活中,能用概率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人非常之少,甚至可以说如果某人拥有这种思维,就会发现周围绝大多数人是非常单一、死板甚至武断的人。当激烈的竞争在人群当中展开,概率思维显然能够带来巨大的优势,就像人们常说的“在森林里遇到老虎,你不必跑得比老虎快,只需要比别人快一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