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是三军之魂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详解类引】

这段开始学习孙武的“四治”,即治气、治心、治力、治变。这段主要讲治气。

《司马法》说:“战以力久,以气胜。”能够持续作战靠实力,战胜对手靠士气,靠气势。

我们经常讲,狭路相逢勇者胜。这里的勇,就是气,就是用气势、士气赢得的胜利。

战国时期,赵奢带赵兵解阙与之围,将秦将胡阳的十万大军几乎全歼,在秦军陷入绝境的时候,依然奋勇抵抗,赵奢的儿子赵括,看在眼里,感叹的说:“秦军真勇啊!”

赵奢听了这话,有点不太爱听,说:“赵军不勇?”

赵括说:“赵军当然也勇,但二者有区别。”

赵奢说:“什么区别?”

赵括说:“赵军之勇在于气,秦军之勇在于法;气可以衰,法不可破。”

战场上,靠气势决定胜负,真如尉缭子所说:“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士气高涨,就容易打胜仗,士气低落难以取胜。

因此,这里孙子讲“三军可夺气。”

面对敌人,再强大的敌人,只要打击他的士气,打掉他的气势,使其士气低落颓丧,都可以击败他。

治气的关键是先打掉他的士气。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这句讲士气的规律,孙子将士气分为三段,早上的朝气最锐,中午的士气就有了惰性,没那么盛了,到了晚上就低落了。

曹刿论战,把士气、气势讲透了。

齐鲁的长勺之战,齐军一鼓,鲁庄公就要带兵出战,这时候曹刿说:“不可以出战。”

于是,鲁军严阵以待,不得任何人擅自出战,等齐军冲击,齐军冲击过来,但冲不破鲁军的军阵,就退回去重整旗鼓,再次出击。

齐军击了三通鼓,向鲁军冲击了三次,都没有冲破鲁军的军阵,这时候,曹刿说:“可以击鼓冲锋了。”

鲁军冲上去与齐军决战,大胜齐军。

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等齐军三通鼓之后再去决战?”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是对孙子朝气、昼气、暮气的士气规律最好的诠释。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既然士气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规律,那么,跟敌人交手,就要避其锐气,他士气最盛的时候,就避开他,不跟他打,让他自己在那表演,无论你怎么叫嚣,我都不理你,等你士气进入衰和竭的状态的时候,正是我士气最盛的时候,开始攻击你。

就是曹刿说的“你竭我盈”的状态。

那么,士气、气势从哪里来?

吴起说:“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也就是说,士气、气势的关键来自于将领,他称这个关键叫“气机”。

将领如果气衰的话,那么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就没有了气势,如果一见败势,将领先害怕了,或先逃了,大军就会陷入混乱状态。

没了气势、士气,整个军队就输了。

另一个气势来源,它源自军法、制度、奖惩。

上文赵括讲秦军是勇,秦军的气来自于法,这种气势不会破,为什么不会破?按照秦法,战场投降就会连累家人,战场斩敌人首级就有奖赏,战死家人会得到补偿,在这种法律下,面对困境,秦人更多的想法是拼死反抗。

粟裕讲,提升官兵士气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一场胜仗。

毛泽东讲打仗的时候,始终强调首战必胜,首战的胜利,对后边整个部队的士气有很大的影响。

营销团队的事情,也取决于这几个因素,一是团队负责人,能否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激发其大家的士气,激发出大家的积极性;另一个是制度、奖惩、文化氛围是否会让大家充满斗志,保险公司的业务团队的士气,就来自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和整个团队的氛围;第三来自于不断打胜仗,开发一个市场,先易后难,往往能够提振大家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