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产商来说,“人”最常见的有两种——员工和老板。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次级要素,非常非常普通的次级要素,是否也能成为重型武器。
员工“魅力化”
2013年携巨款跑路的泛鑫公司的美女老板,手下有一批魅力化的员工:
这是一群“高端国际范”的美女业务员,她们可能没有保险从业经历,但是大多有着模特身材,“黑丝袜高跟鞋”“穿着超短裙见客户,件均保费都在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业务超好。
读者可能觉得有点“不适”,这是由于“魅力化”的水平造成的,什么东西到国内总会变味,不是吗?
您再看看这个案例,同样是“员工魅力化”:
印度“奇迹”快递公司,它的公司业绩良好,部分原因来源于它的招聘策略——其所有雇员全部都是聋人,或者听力有障碍的患者。
让聋人送快递,这主意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仔细想想,送快递这件事确实不需要与客户进行过于复杂和高频率的语言交流。所有环节,即便是用简单的手语,信息沟通也能基本顺畅。
“奇迹快递”是这么运作的:客人通过电脑下单,女员工负责将邮件分类,男员工跑送货,全靠手语或手机短信沟通。
让人意外的是,“奇迹快递”的服务很快在业内赢得信誉——他们的员工送件相当准时,整体表现超越同行业平均水准。这个跟他们是聋人有直接关系——倘若不准时,沟通的成本会显著增加。客户反映这些聋人快递员更和善有礼(他们每次投递时都会手持若干印好的问候语,例如“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
您能进一步思考,他们的水平差异本质上区分在什么地方吗?其实不难发现,主要是目的上的差异,目的不纯,手法就会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其次是结合度,后者对行业特性的理解更深刻,结合度更好。
我们反复提到过我们的观点:小企业会通过“本地化”,“魅力化”来对抗跨国性、全国性产业巨头,也就是“小而美”必须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
当然,这种本地化,不一定是基于真实生活中的地域,也可以是网上虚拟世界中的“本地化”。那么,在本地化的趋势和前提下,如何能做到更加的“员工魅力化”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打破员工和顾客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
老板的魅力化
维珍的老板,穿黑丝高跟鞋涂口红上维珍飞机当空姐了,他一向特例独行的风格,有助于他的生意扩张到诸多产业,而且全部是切掉该产业最有利润的一部分。没办法,消费者就是相信他的公司产品,会藏有一份极限的体验在里面。(小米的“发烧”概念,雷军本人没有演绎出来 )
国内的企业,其实都知道老板魅力化的优点。您看,360的周老板和百度的李先生,不是很默契,两个人推广云盘,一推一拉之间,谋杀了多少注意力。北京的黄太吉煎饼,那个开奔驰送外卖的美女老板娘,撬动了多少自媒体传播?
……
对于企业来说,“人”并不只有这两种类型,只是这两种最普遍而已。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他们有投资人,或者有股东,这些投资人或股东,本身也能带来魅力。
人,这第四个次级要素,也成为了产品魅力化的智造手段。